第1219章勸說
一乎想到吳王杜伏威乃來降諸侯,跟在他后面肯定兇險無比,一乎又想到前途渺茫,好像眼前確實是個機會,主要還是拿長安書院來作為對比。
如今長安書院當中聚集了不少有名有姓的文人大家,名聲鵲起是早晚的事情,而長安書院眾人都是他們只能仰望的人物,若是另有一間書院出現(xiàn),他們能任職其中的話,豈不是說他們能和那些人相提并論了?
&nbssp; 這無疑是個揚名于外的好機會。
可一乎又想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就這么托付過去好像極為不妥。
兩人都是讀書人,心思比較多,越是需要決斷的時候越是猶豫,這是很多讀書人的通病,要不后來怎么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話呢?說的其實就是這個,讀書越多越是如此。
每逢王朝末世,率先奮身而起的定然是些文盲,主要就是因為這些人未曾讀過書,沒那么多的顧忌。
像諸葛之類準保是躲在一邊看清形勢之后再定行止……
于是便有了良禽擇木,良臣擇主的話,而他們也肯定說不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言語。
馬周看他們愣神,也不催促,自斟自飲了兩杯,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漸生,他在杜伏威身邊待了半年,為杜伏威參贊了幾件大事,眼界上確實已經今非昔比。
如今自己招攬人才,就算不很順利,那滋味也是他以前從來未曾體驗過的,此時就算兩人拒絕于他,他也不會不高興,只會在心里道上一聲,豎子不足與謀罷了。
心理上的變化讓他更是淡定。
還是周伯保先開口說話,年輕人下決定總是要快些,“蒙大兄不棄,小弟本應從命,可我聽說朝廷開科取士就是明年,小弟還是想考上一考,若是不中再言其他。”
不出意料的回答,馬周頗為享受這種智珠在握的感覺,微微一笑道:“這里沒有外人,愚兄就說幾句不好聽的話。
科舉選材應該就是明年,如我所料不差的話,明年秋天開科,后年春天京試,賢弟想試一試的話,應該在京兆舉名求試。
我也不與賢弟說其他什么,就說京兆府吧,此乃人才匯聚之所在,權貴子弟多如牛毛,如果換了為兄考的話,明年春天一定會回鄉(xiāng)備考,在郡中與人相爭機會許還大些。
但你再想一想鄉(xiāng)中的情形,咱們這些人又能爭的過誰?京試不定還公允些,郡中的話,那些鄉(xiāng)中豪族的嘴臉想來就不用為兄細說了吧?”
馬周之前就盯緊了科舉,這些事考量的無比仔細,此時根本不用想就把將要到來的科舉弊端說的頭頭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