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丈夫生世
契丹殘部雖說穿越吐蕃高地,人畜減損極大,但就軍事力量,目前相對于分散、割裂的朵甘思吐蕃諸部,還是具備碾壓性的。
不過,軍事上的勝利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吐蕃王朝雖然早就四分五裂了,但之前逾兩百年的統治,使得吐蕃諸部在文化、習俗上高度統一。
契丹南遷族眾的規模又太小了一些,族人剛遷入高原,對嚴酷的高寒氣候還遠沒有適應過來,此時沒有能力去吞并一個個分布于遼闊高原上的吐蕃諸部,那已經不是簡單的蛇吞象了。
吐蕃部族的流動性也決定了,暫時軍事上的失利,會舉族遷徙暫避兵鋒,不會輕易為契丹吞并。
這種種特點決定了,契丹殘部短時間內打幾場勝仗是輕而易舉的,但接下來與吐蕃諸部的長期軍事對峙、鏖戰,力量只會不斷的被削弱,難以得到加強。
而一旦朵甘思吐蕃諸部形成緊密的軍事聯盟之后,契丹殘部將要面臨的壓力將會倍增;更不要說朵思麻吐蕃此時已經遣使與赤扈人的河西兵馬都總管府進行接觸,隨時有可能將赤扈人騎兵引入吐蕃高地。
另一方面,陌生的、規模高達八九萬人眾的部族突然取代相鄰數百年的吐蕃部族,占據邛崍山西麓的土地,很難想象世居邛崍山的青羌、東蠻諸部會歡欣鼓舞的拍手歡迎。
更大的可能是青羌諸部會聯起手來,防止契丹殘部侵占他們的領地。
難道說朝廷簡單下幾道令旨,說契丹殘部是過來跟青羌族人做朋友的,不是幫青羌族人抵擋赤扈人入侵的,就能消除青羌族人內心的警惕、畏懼、抗拒?
“在真正拉攏到一兩支青羌部族勢力、消除其戒心之前,我們不宜過早暴露與契丹殘部的密切關系,甚至前期可以利用契丹殘部東遷對邛崍山所形成的威脅、軍事壓力,推動郵驛建設。前期為了隔絕青羌諸部互通消息,盡可能阻止青羌諸部聯合,且在一定程度上將邛崍山南麓群嶺分隔成東西兩片,軍情司都虞侯趙善率三百精銳假扮流匪,進入在彌勒嶺之間的化林坪——右參軍張雄山目前也在化林坪。我們要做的,就是先修建游龍縣經九黎鎮至彌勒嶺山腳的郵驛……”
契丹殘部能否在邛崍山西麓落足,是抵御赤扈人南侵整個戰局極為關鍵的一步棋,當然不可能是蘇求承代表鑄鋒堂在這里主持其事,前期乃是張雄山代表軍情司在此坐鎮——后續等打通邛崍山道、對黎州具備一定的掌控力之后,才會移給鑄鋒堂掌握。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