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刀
“徐懷奉密詔歸京,特來覲見陛下!”徐懷手持密詔,與劉師望拱手問候道,“又是一年未見,劉郎君一切可還安好啊?”
“……”劉師望苦笑一下,都有些不知道如何回徐懷的話。
劉師望早年乃是鞏縣縣尉司的一名低級武吏,與余珙等將在建繼帝守御鞏縣之時得到提拔重用;遷都建鄴后,劉師望出任皇城司提舉,執(zhí)掌宮禁宿衛(wèi)及刺探民情等事,可以說是建繼帝最為信任的嫡系心腹之一。
然而劉師望他也完全不知道建繼帝生命垂危之極,留給徐懷的密詔里到底寫著什么。
他見徐懷將所持密詔的詔文部分反折起來,遲疑了一下,最終還是耐住好奇心,拿出樣紙比對密詔所蓋的璽印,低聲說道:“陛下今日清晨身子有些動靜,或許是料到徐侯到建鄴了……”
劉師望驗看過密詔璽印之后,見徐懷與王舉二人待要解下腰間佩刃,說道:“徐侯、王將軍有‘御帶器械’之加銜,依制可佩刀劍宮中行走,覲見陛下無需解下佩刀。”
大越初時御駕跟前僅許六名侍衛(wèi)攜帶兵械護衛(wèi),稱之為“御帶器械”,之后人數(shù)有所放寬,但也僅限于身手強橫、將門出身的高級御前待衛(wèi)能得到封號。
建繼帝于襄陽登基時,將“御帶器械”作為特殊的功勛,封賞給積極抵抗赤扈作戰(zhàn)的有功將帥,徐懷、王舉都得此賞;這樣的榮耀相當于劍履上殿,只是封賞都要略為廣泛一些。
徐懷去年進京覲見,卻是在宮門處解下佩刀后再進宮見建繼帝、參加宮中大宴,這次他也不想太張揚,卻不想劉師望竟然刻意提醒他無需解刀。
徐懷稍作沉吟,便朝劉師望微微頷首,將佩刀重新系好腰間。
在劉師望及宮侍的引領下,徐懷帶著復雜的心情,與王舉、王番一起往福寧宮走去;韓圭及郭君判、張雄山、牛二、徐憚等人率領侍衛(wèi)留在宮門外等候消息。
等走進福寧宮,徐懷才明白劉師望為何要出聲提醒了。
福寧宮除了淮王趙觀、周鶴、胡楷、高純年、顧蕃、汪伯潛、喬繼恩、錢尚端以及宣威軍都統(tǒng)制張辛等人外,鄭聰也于數(shù)日之前,以探望建繼帝病情的名義,從楚州趕到建鄴,此時也在福寧宮相候。
張辛作為衛(wèi)戍禁軍統(tǒng)領,建繼帝病危期間,與劉師望、余珙等人輪流值宿宮禁,基本上都是甲械不離身,也是他們職責所在,然而除了張辛及大殿內(nèi)外持械侍衛(wèi)甲卒外,淮王趙觀與鄭聰都腰系佩刀站在大殿之中。
王番看到這一幕,心里卻更不清楚徐懷此行是對還是錯了:
除了張辛、錢尚端二人,一直以來都是建繼帝的潛邸舊臣,之后飛黃騰達,與徐懷沒有什么直接關系,但劉師望以及余珙等將,卻是徐懷攜建繼帝守御鞏縣之時,破除常規(guī),直接從守陵軍及鞏縣縣尉司低層武吏之中選拔出來。
甚至在守御鞏縣期間,都是徐懷手把手教導他們攻守之法,并在成功守御鞏縣之后,他們才逐漸成為建繼帝身邊重要、并且信任的嫡系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