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極限發(fā)揮(萬字)
大多數科研工作者就是重復著這個過程,不斷的試錯,再試錯!
可問題來了,有些東西,對于一個穿越者來說,那就是一層窗戶紙啊!
你讓齊磊回到愛迪生時代,他一句話就能把老愛同學經歷的那些失敗省略掉。
只要告訴他一個后世的常識性知識:“可以試試惰性氣體加鎢絲!”
同樣的道理,在這個年代同樣適用。
而齊磊也是在海南那幾天,和南老、拜倫等技術人員設計智能的初步架構的時候,才明白的這一點。
起因是齊磊無意中的一句話,卻是讓拜倫的氮化鎵研究起碼節(jié)省了三到五年。
齊磊當時說了句,“這玩意別的用處咱沒開發(fā)出來,用它做充電頭襯墊,應該沒問題吧?”
一句話就把拜倫弄不會了。
因為,氮化鎵這種新興的高科技材料,別看被搬上科學雜志已經十幾年了。
可是,材料學的研究,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當一個新材料問世,那么接下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研究人員要做的就是,就是不停的用各種實驗方法,把它的基礎性能和應用性能全部找出來。
然后再進行下一步,針對某種應用性能進行第二輪的試錯,這就是大海里撈針。
可是對齊磊來說,這僅僅只是通過日常的科普,就能得到的一點碎片化的信息。
齊磊恰恰就知道,后世的快充充電頭,都是用了氮化鎵做為襯墊兒。(他甚至連襯墊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有這么一個名詞。)
而恰恰就是這么一個信息,等于是讓拜倫開卷考試了,直接知道正確答案,省去了大把試錯的時間。
拜倫本來就料想氮化鎵在充電性能上會有所作為。只不過,他還沒想到襯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