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媒體審判
“而司法程序卻是追求100%的客觀事實。“
眾人,“。…
“第二點,信息(主觀傳播媒體)。為什么要加個主觀呢?因為任何新聞的傳播者、不管是媒體,還是人際傳播(人對人的傳播),都無法避免地存在主觀判斷和傾向性。”
“這樣的結果就是,形成主觀結論。“
“就比如,一個學生跳樓了,而這個學生在從樓上掉下來之前,他被老師批評了。“
“媒體的報道,必然要把兩件事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報道出去,這會大大增加新聞的可讀性。至于兩件事有沒有必然的聯系,那不在新聞考量之內,而是司法考量。“
“但這個主觀結論與司法結論,甚至司法還無法做出結論的時間結點形成反差,那么輿論就會產生懷疑現象。“
“輿論是需要【意見領袖】的,而媒體的主觀結論,就成為了輿論所看到的真相!“
“第三,信道(信息傳播的渠道)。“
“在客觀事實還無法在法律層面做出判斷,而媒體的主觀結論先司法結論進入傳播的情況下,輿論的信息偏差,將呈現幾何倍數的增大!“
“而這個時間,做為信息渠道的第三個要素,也會向一個結論偏移。“
“輿論是什么?公眾認知的體現。”
“而公眾是無法保持理智的,他們會【選擇性接觸】,他們認為正確的結果。“
“還是拿學生墜樓來舉證,假如媒體報道之后,輿論認為是老師的原因造成學生跳樓。“
“而學校這個時候出來辟謠,說學生墜亡與老師無關。“
“你們是相信媒體,還是學校?“
眾人蔫頭套腦,“媒體。“
齊磊,“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