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引火燒身
李瑕沒去撿,也沒說話,轉過拐角,很快便離開了現場。
七拐八繞,他走近一間破屋,拿鑰匙打開門鎖,進屋后飛快脫下身上的道袍。
再出門時,李瑕已是衣裳襤褸,臉上也滿是污漬,手里捧著一個破碗,如同一個乞丐……
~~
“你是說,城中有一道士殺了兩名鉤考局的士卒?”
說話的老者名叫“劉太平”,乃是蒙古大臣,奉蒙哥汗之命協助阿藍答兒鉤考,受任為陜西行省參政知事。
劉太平雖是漢人,卻非忽必烈一系。
雖然忽必烈“以漢法治漢地”之政籠絡了大部分漢人,如姚樞、郝經這些文人,如張柔、史天澤這些世侯,他們心底里還放不下漢家的禮儀傳承,認為自己所作所為是讓蒙人行漢法,此非賣國,乃融合歸化胡人。
但大蒙古國的漢官也并非全部就被這點情懷打動。
如劉太平等人便認為,大汗就是大汗,不論是用漢法治理漢地,還是讓回回人來理財,本質上都是為大汗收繳錢糧,有何區別?
忽必烈幕府那些漢人在他們眼里,便像是到了青樓賣身卻還自詡清高,可笑。角妓也好,色妓也罷,誰不是為了錢?
這次,蒙哥命劉太平協助阿藍答兒,分工也很明確。阿藍答兒要做的是鏟除忽必烈的勢力,劉太平要做的則是搜刮漢地的錢糧。
因此,近日來在河南“彌補虧空”之事,便是劉太平負責。
今日聽了稟報,劉太平喃喃道:“全真教……重陽觀……”
“叔父說的是,侄兒也認為是全真教所為。”劉忠直拱手道:“侄兒想去徹查重陽觀。”
劉太平道:“如今佛道之爭激烈,未必不是佛門故意栽贓道門,你莫要先入為主。”
佛道之爭,劉太平還是更傾向于道門,只看他這名字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