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宋揮玉斧
“是。”
“前些日子,慶符縣出動勞力,以火藥炸山, 拓修了五尺道?”
李瑕又點點頭應了。
這事是他北上前安排的,李墉與韓承緒一起做的。
五尺道并不是整條道路都那么狹窄險峻, 而是其中部分險峻之處限制了它的通行。
從秦修五尺道到漢晉修南夷道, 最后到唐修石門道, 這條路已四百余年未有大修過。
四百余年間,已有了火藥的運用, 不再需要秦人那種“積薪燒巖”的艱苦辦法。
李瑕暫時還沒實力重修整條路,只能將慶符往威寧城的難行之處炸開,以期加快兩地之間的往來。
沒想到易士英卻是搖頭道:“此事欠妥了。”
“不知何處欠妥?”
易士英抬手指了指, 道:“筑凌霄城, 為的便是據險要之地以拒蒙軍。豈有化險峻為通途之理?”
李瑕道:“有一事我始終未想明白。蒙軍攻入大理, 據稱死于瘴氣者十萬人, 便當是夸口之言,但忽必烈攻下大理后很快北返, 近年來,大理蒙軍與滇地諸部鏖戰,入蜀南、攻自杞、攻交趾、攻羅氏鬼國, 傷亡慘重,所余不到萬人。為何朝廷寧花大力氣筑凌霄城, 而不試著反攻大理?”
“豈是易事?大理君臣皆降,兵將皆已效忠蒙古。”
“然大理人心未降, 今歲舍利佛揭竿起事,聚眾二十萬人。若有我大宋官軍配合, 未必不能將蒙軍從西南驅逐。”
易士英沉默了一會,緩緩道:“我大宋立國初年,王全斌平定四川,曾獻地圖于朝廷,諫言乘勢取大理國。當時,太祖皇帝手執玉斧,劃地圖之大渡河, 言‘此外非吾有也’,近三百年來,我大宋從未向大理動兵。”
“因祖訓而不出兵,豈非荒唐?如今大理已在蒙古治下……”
“其中自有因由, 太祖皇帝實鑒于唐與南詔之事。南詔附唐、叛唐反復,甚至一度攻破成都,唐大興發兵伐南詔,雙雙滅國,遂有‘唐之禍基于南詔’之說。為何?因滇南地勢險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