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統(tǒng)籌
他出生時,正是金國由盛轉衰之際,朝廷濫發(fā)紙幣,物價飛騰,國虛民窮。
少年時,他與元好問結交,一同外出求學于名儒,才名播于天下,世稱“元李”。
中年考中進士,知鈞州,治理地方,以廉直能干著稱。
之后,蒙古滅金,他與元好問見天下形勢已不可為,拒絕入仕蒙古,避居山西,潛心學問,對“天元術”作了總結,寫著了《測圓海鏡》。
十年前,忽必烈經略漠南,遺民的生活有所好轉,李冶得以回到真定府,在封龍山建書院,教導子弟。
四年前,忽必烈專程派人請李冶入朝,李冶提出了幾條建議之后即返回封龍書院,潛心數(shù)學,寫著了《益古演段》普及天元術。
去歲,忽必烈稱帝,再次請李冶出仕,并給予了最清貴顯要的“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一職,李冶又以老病為辭,婉言謝絕。
他對忽必烈猶有不滿。
“世道相違,則君子隱而不仕。”
至此,李冶已隱居不仕了近三十年,他年歲已六十又九。
一輩子已在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境遇里轉眼而過,年少時經世濟民的抱負已過去了。
沒想到,五月中旬時,有人以張家五郎的名義至封龍山書院,以交托舊友元好問遺稿為由拜會。
李冶并未疑心,張柔一直以來就對金國遺民文人照顧有加,真定離保州亦不遠,張五郎派人回保州辦事,路過真定實屬平常。
雙方相談,李冶才知宋國閫帥李瑕已取關中之事,再談到老友商挺如今處境,不免唏噓。
得知楊果、元嚴已投奔李瑕,他已預感到對方有些奇怪。
最后,楊果的書信被拿了出來,李冶方才驚覺,張家五郎竟已叛蒙投宋了。
“懇請敬齋先生攜家人、子弟往漢中,施經世手段,解生黎困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