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牽連
燕京。
皇宮還是金國時修建的,經(jīng)歷了滅金一戰(zhàn),已被毀得不成樣子。
耶律鑄穿過應天門,正見到安童。
安童今年才十四歲,卻是在十三歲時就擔任了怯薛長。
換言之,名震天下的怯薛軍、忽必烈的宿衛(wèi)親軍,就是由這個小小的少年統(tǒng)帥。
因為怯薛軍的統(tǒng)帥是由博爾忽、博爾木、木華黎、赤考溫這蒙古開國四大功臣后裔世襲。
而安童是木華黎的曾孫,他的母親是察必皇后的姐姐,他是木華黎數(shù)不勝數(shù)的后裔當中最受忽必烈喜愛的一個。
十三歲統(tǒng)帥一軍,這在宋朝是不可思議之事,但在大蒙古國,只要忽必烈一句話。
四十一歲的耶律鑄面對十四歲的安童很客氣。
“怯薛長,我來見陛下。”
“我領(lǐng)丞相進去,大汗馬上就到。”安童道:“大汗讓我也參與議事,是平定李璮叛亂的消息傳回來了。”
他年紀雖小,說話卻是一板一眼。
耶律鑄沒敢把他當成孩子,神色鄭重,道:“李璮這場叛亂,就像是一塊石頭投進了湖里,驚起了層層的漣漪啊。”
兩人說的都是蒙古語,嘰里咕嚕了一路,待進到大安殿,只見忽必烈還沒來,站在殿中的是幾位重臣。
塔察兒、忽魯不花、忽都察兒、線真……
耶律鑄遂發(fā)現(xiàn),自己是在場唯一一個崇尚漢學的人。
他是耶律楚材之子,母親蘇氏為蘇軾后裔。
但他雖崇尚漢學,對忽必烈的忠心卻不容質(zh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