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報皇恩
長安城近月以來越來越熱鬧了。李瑕正在把治所從漢中遷到長安。
目前成都才是他控制地域的中心,長安屬于最北。將政治重心北移,也是在向世人宣示他這個政權有統一天下的野心。
雖說是天子稱帝、國君稱王,但長安政權面對臨安政權時,天然就有種壓迫感。隨著一批批車馬入城,稱王自立便到了最后的準備階段。
但對于李瑕而言,自立最重要的不是他成為秦王,而是建立一個諸侯國的制度,制定一個新的國策。需要從宋的冗官冗兵冗費中擺脫出來,需要消彌宋偏安江南、重文輕武的國策帶來的影響,所以李瑕才改變了“緩稱王”的想法而決定自立。
近日來李瑕一直在就稅制、兵制、官制、法制等等諸多事宜與漢臺幕府商議。
就像金蓮川幕府沒有因為忽必烈遷到開平或燕京就改名一樣,漢臺幕府大概也會被時人繼續這般叫著。這日正一邊議事,一邊翻著各地送來的奏報,李瑕忽道∶“我們請宋廷遷都長安如何?”堂上諸人一滯。
末了,李墉先笑了笑,自嘲道“我竟忘了這辦法。”
楊果與韓承緒對視一眼,也是撫須慚愧。“論勾心斗角,我們還是道行淺了啊。”“這不是我想的。”李瑕道∶“張五郎的信上說的。”“張五郎”
楊果道“他豈有這般了解宋廷”“秦九韶向他提的辦法,諸公看吧。”
不得不說的是,秦九韶很快就讓李瑕與漢臺幕府再次注意到了他。
張弘道在信上也詳細闡訴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秦九韶作為俘虜,其實是沒資格也確實不知道李瑕打算自立之事,但知道蒙軍退兵了。
哪怕只有這么一個情報,秦九韶卻敏銳地感覺到李瑕該再更進一步了。其實比起直接宣布自立,請大宋皇帝遷都長安,才是政治上更成熟的作法。
首先是名正言順,長安屬于三京之一,而臨安只是行在。如今李瑕擋住了蒙軍對長安的攻勢,請天子北還,這是大義。天子也應該北還。
當然,趙椹是絕對不可能答應遷都的。
朝臣們已經把李瑕視作董卓、曹操之流,怎可能再把漢獻帝送到他手中。那不管他們找什么借口,李瑕再說"阻塞義理"就占據了名義。這時再自立,方能叫江南士紳無話可說。
大宋文臣黨爭的厲害便體現在這里,除了秦九部,李瑕麾下沒有旁人有這種心眼。
楊果、韓家父子是北人,不算太了解宋廷;李墉只官至主簿;吳澤太過年輕;史俊這些人則不會為李瑕在與宋廷斗爭中出謀劃策.....
不過這也只是錦上添花,只涉及造反時是否更體面的問題,實力才是關鍵。但諸人想起了秦九韶,眼下既是用人之際,顯然是要將他召來重用的。正說著,吳澤步入堂中,與李瑕稟報見陸秀夫的情形。“君實兄說,想要當面再勸一勸王上。”“他在哪”“就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