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 再征勃律(上)
這些情報可以說有喜有憂,喜是河中對拔汗那的滲透才剛剛開始,就被唐軍強勢拔掉了。
另一方面,吐蕃軍的掠奪性使吐火羅各國對吐蕃十分戒備,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些宗教往來,吐蕃軍隊對吐火羅各國都沒有能滲透進去,除了朅師國。
而壞消息首當(dāng)其沖就是朅師國,親大唐的國王一家被殺,吐蕃重新扶持了親吐蕃的國王上位,并在朅師國駐軍三千人。
第二個壞消息是,吐蕃在大勃律重新筑城,駐軍七八千人。
或許是吐蕃的目標暫時沒有指向安西,所以他們沒有對小勃律下手,峽谷對岸的小勃律也裝糊涂,對吐蕃軍不斷向西擴張視而不見,也不向安西匯報,這就導(dǎo)致這些年安西對吐蕃軍的西擴一無所知。
很多事情比較巧合,就在吐蕃準備了多年,準備開始對吐火羅大展手腳之時,唐軍也展開了對吐蕃軍的打擊。
唐軍走的依舊是瓦罕走廊,大軍沿著播密川向西而行,抵達昏馱多城后再折道向下,穿過上千里的雪山峽谷,抵達護蜜國。
護蜜國是一個產(chǎn)糧之國,也是唐軍最后一站休息之處,再向東走三百多里就是朅師國。
唐軍一萬五千騎兵加上兩萬頭駱駝在崇山峻嶺之間穿行,昆侖山和蔥嶺一帶,雖然海拔也在四千米以上,但它和青藏高原相比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主要以高山河谷地形為主,如果是翻越雪山,海拔就是四五千米,氣候寒冷,呼吸困難。
可如果走在河谷內(nèi),海拔一下子就降到一兩千米,氧氣充足,空氣新鮮,植被充裕,河流也很多,行軍就比較舒服了。
其實走護蜜國是繞道而行,多走了上千里路程,但最大的好處,就是基本上一路都在河谷行軍,只有一小段雪山高原。
唐軍在護蜜國休整了三天,大軍開始掉頭東行,沿著一條河谷向朅師國浩浩蕩蕩殺去。
這條路當(dāng)年李鄴走過,在朅師國熬過一個缺糧的冬天后,李鄴帶著數(shù)十人來到護蜜國買糧食,在這里遇到了蓮花生大師。
這條幾百里的河谷是朅師國通往吐火羅的必經(jīng)之路,吐蕃人極為重視,距離朅師國還是五十里,兩座堡壘矗立在前面,阻塞了唐軍的去路。
幾名唐斥候剛剛靠近,立刻被石堡內(nèi)的吐蕃士兵發(fā)現(xiàn)了,亂石飛射,一名唐軍斥候躲閃不及,被飛石擊中面部,鼻梁骨被打斷,滿臉是血,被其他幾名唐軍士兵救了回去。
席萬里站在一塊大石上,用千里眼觀察數(shù)百步外的吐蕃軍堡壘,吐蕃軍堡壘位于高處,居高臨下,堡壘是用大石砌成,頗為堅固,分上下兩側(cè),第三層頂臺上似乎也有士兵。
“將軍,他們點烽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