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渤海消息
蒸汽機的噪音很大,已經不在工學內,而在長矛北面的渭河邊上,搭建了一座很大的棚子,周圍有高墻。
建造蒸汽機當然很難,就算李鄴畫出了原理圖,但還是研制了近兩年的時間,耗費了上萬貫錢。
目前造蒸汽機由軍器監機關署署令姚春山和他的徒弟魏金城負責,魏金城目前是機關署副署令。
八月份李鄴從幽州回來時,已經完工了九成,現在又過去兩個半月,基本上已經成功了。
李鄴和韋見素來到工場,正好在燒鍋爐,水蒸氣通過管道涌入一個巨大的鐵柜子里,帶動了一副活塞桿前后運動。
姚春山是大唐有名的機關大師,設計了很多復雜的機關,當年李鄴在務本坊的密室就是他設計的。
去年出現的重力鐘也是他造出來了,他帶了一批徒弟都出師,目前重力鐘造了幾百座,各州的州府都有一座重力鐘。
姚春山造蒸汽機也同樣歷經坎坷,很多原理明白了,但材料不到位,就造不出來,比如輸送蒸汽的管子,還排蒸汽和煤煙的煙囪,最后是用白鉛和銅合金做成了管子,白鉛就是鋅,唐朝已大量提煉,一般用來鑄錢、佛像和裝飾品,做成銅合金后延展性很好,合適做管子和煙囪。
姚春山嘆口氣,對李鄴和韋見素道:“年初時發生一次爆炸,炸死了兩名工匠,已經完工的蒸汽機也被炸毀,這是我們最慘的一次。”
“為什么會爆炸?”李鄴問道。
“大量蒸汽排不出去,鍋爐承受不住就爆炸了,后來我們裝了煙囪,裝一個閥門,如果發現壓力過高,就要及時把蒸汽排出去,所有經驗豐富的鍋爐操作工非常重要,我們在專門培養。”
李鄴默默點頭,沒有各種儀表,那就只能靠經驗。
旁邊韋見素問道:“前后一共造了幾臺?”
“回稟相國,一共造了七臺,其實第四臺就成功了,后來都在不斷的改進,現在是第七臺,卑職主要觀察它能連續運行多久,昨天開始運行,這很重要,萬一在海上壞了,那就麻煩大了。”
“你覺得它最少能連續運行多久?”李鄴問道。
姚春山連忙躬身道:“回稟殿下,最少也要兩個月,如果榫卯足夠牢固,那么連續運行三個月以上也沒有問題,甚至半年,卑職是按照最壞的結果來考慮。”
李鄴點點頭,整個蒸汽機內部的零件都是用銅鑄造的,和家具一樣,蒸汽機最重要是堅固程度,目前沒有螺絲螺帽,那么外殼只能盡量一體澆鑄,然后里面的零部件依靠靠傳統的榫卯技術,這樣不會運行一段時間突然散架。
李鄴緩緩道:“希望明年春天,聽到你們完全研制成功的好消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