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出兵計劃
劉晏高聲贊同道:“陛下的想法是對的,河中是盛產金銀之地,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輸往大唐,一直就是我們的大唐的重要財政來源,吐蕃對河中虎視眈眈,大食也是,可以說,誰得到河中,誰就能在后面三十年內持續強盛,我們絕不能把河中寶地拱手讓給吐蕃和大食。”
韋見素也道:“吐蕃在隴右完全被我們鉗制住,今年又在西南慘敗,如果西南和隴右都沒有機會,吐蕃很可能會在西面發力,避開我們鋒芒,兵指吐火羅,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增兵西域,實際上就是防御吐蕃。”
其他人都不反對天子的西征計劃,更沒法用財政不足來搪塞,事實上,李鄴主導下的每一次出征,都是賺得盆滿缽滿,一直過管苦日子的大唐朝臣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腰板挺直過,最多只能是出師無名,但現在出師有名了,可以說出兵西域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
結束了商議,李鄴板上釘釘,由樞密院制定出兵方案,務必在年底前拿出方案來。
西征屬于戰略級別,它不是一場戰爭或者兩場戰爭結束,也不是一兩個月結束,它需要一年,甚至兩年,所以不可能當場就下令調兵,準備后勤物資。
必須要先制定計劃,軍隊方案,后勤方案,財政方案,行軍方案,戰役方案等等一系列的計劃,雖然說兵無常勢,不可能樣樣都算得很準,但這關系到后勤物資準備和財政負擔,物資消耗和財政消耗的底線和上限得算出來。
所以很多戰爭并非輸在戰場上,而是輸在后勤和財政支撐不住,這就是沒有事先準備計劃的緣故,主帥不知道后勤和財政情況,一心想著擴大戰果,最后財政和后勤崩掉了,戰場也就反勝為敗,這種情況實在太多了。
相反,如果主帥知道后勤和財政不足,他就不會急于擴大戰果,而是會穩扎穩打,先保住現有的成果,或者和敵軍協議停戰,或者轉攻為守,等候財政后勤跟上來后,再繼續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