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王安石變法,是具有超前的理念,而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在于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 但其實并非如此,沒有司馬光,沒有保守派,王安石變法,依舊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 他的著名“三不足”,本質上就是要減除皇帝的束縛,幫助皇帝完成高度集權。 這古代能夠限制皇帝權力的理由,本就是少。 祖宗之法。 天地。 人言。 說到底,其實就這三者。 如果皇帝可以不顧這三者,那么誰也無法限制皇帝的權力。 這就是法家思想。 但王安石的理念又是理財,也就是,利用法家的權力去理財,就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貧蒼生,而富國家。 王安石是用錯誤的動力,去推動正確理念,得到結果,也必然是錯誤的。 到底理念、政策只是一種包裝物,內在核心是推動力,推動力決定方向。 同樣的政策,在不同的國度,得到的結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 只要明白這個道理,那么張斐的選擇,就變得非常簡單,那就是支持王安石變法,然后想辦法去換掉這個錯誤的動力系統。 也就是用法制之法去替代法家之法。 這才是張斐一直追求的。 而如今是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