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躍躍欲試
不管是分尸案,焚尸案,或者白骨案,凡是用到法醫人類學的,查找尸源都是破案的關鍵。
也就是關鍵的“他是誰”的問題,是解決此類案件的基礎。
普通的基層法醫,就跟基層醫院的醫生一樣,基本都是依靠儀器設備來做鑒定的。
當然,高端的法醫也不是第一時間就起鍋燒水的。
正常來說,DNA走一遍,指紋試著取一下,要是都沒有,就找有沒有特殊標志如指紋,醫療標志如鋼板鋼釘等。
如果有法醫可以傳授相關經驗的話,一般認為,普通人在正規打醫院打鋼釘是最有效的身份證明。
鋼釘的傷害小,隱蔽性也強,被人殺死以后,法醫隨便找找就能找到標記,而兇手因為缺少設備,又有骨肉隔著,容易忽略。
而鋼板和假體的問題是一樣,隱蔽性差了點,做的手術也比較大。
紋身或者疤痕的隱蔽性就更差了,兇手認真一點的,估計都會單獨剜下來。而且,他們都不能用于正向的搜索。
牙齒記錄在美國很好用,在國內效果一般,也是因為沒有統一的數據庫,無法正向搜索。
所以,在國內,牙齒記錄可以用來做確認,但想通過牙齒來找人,達成他是誰的任務,還是比較難的。
倒是頭部的鋼板通常是有編號的,也不容易被發現,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抵擋殺手的一次鈍器攻擊。
風險在于腦袋容易被人整個端走,就像是被發現的第一具散落的尸體那樣,顱骨怎么找都找不到,多半是被兇手單獨處理了。
——分尸者總是喜歡單獨處理腦袋,有些還經常埋在自己家里,像是一種東西方通用的魔怔似的。
總體來說,基層法醫在尸源鑒定方面,主要就是這三板斧。
再要額外加一招的話,還就是尸體身邊的東西了。
死者生前穿著的衣物,使用的物件,還有現在,就是跟死者一起傾倒的垃圾。
若是以現案的標準來看,這些垃圾的價值就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