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楊知青
而是冷冷的一指前方:“開車。”
周老大只好掛擋開車。
我們這一伙人,也被村民綁著,往村里走。
周老大故意把車子開的很慢。讓師父和楊六指說話。
師父接著對楊六指說:“楊會計是第一批知青吧,六六年左右來的?”
師父繼續試探楊六指的口風。
楊六指這次多看了師父兩眼。
師父接著說道:“第一批知青,那都是有志青年,是后來知青們的開拓者和學習榜樣。哎!只不過后來那批人曲解了偉人他老人家的意思。還好打倒了四人幫?!?br/>
師父說著當年的一些事情。
那些事情,雖說已經過去近十年。
可是影響至今還有余溫。
我也只知道一點點。
師父所說的第一批知青,和后來的上山下鄉的知青還有很大的區別。
這批上山下鄉搞支援的知識青年,比文革還要早。
也就是55年到66年,這個階段的知青。
當時國家經濟困難,為了緩解城市壓力。
有一些是主動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放棄了升學、就業的機會,立志從事農村和邊疆建設的青年。
這一批知青,就是最早的一批知青。
后來發生文化大革命,出現大量紅衛兵。
偉人號召這些人,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所以很多有紅衛兵背景的知青下了鄉。
所以第一批知青是抱有理想,是標桿。
只是后來管理的混亂,很多知青留在了農村地區,沒再回城市里。
楊六指應該就是這種情況。
聽到師父猜到楊六指的來歷。
楊六指多看了師父兩眼。
而聽到楊六指是當初的老知青,周老二一下眼都有點亮。
他還有些崇拜的說:“前輩,沒想到您是老知青啊,小輩我也插過隊。”
楊六指還多看了周老二一眼。
師父這時則又說:“楊會計,我也是后來下的鄉,去的東北,也是山縫子里,比你這還艱苦。只不過后來我又去當的兵。和您一樣,也算是為了祖國建設獻出了整個青春。哎呀,就是不知道這次還能不能出去,繼續為祖國地質勘測作出貢獻了。”
師父說到這,楊六指似乎有什么觸動。
他竟然主動跟周老大要了根煙。
點著煙,他吸了一口。
煙霧在車里散開,他想了一下才說:“放心吧,你們死不了?!?br/>
這算是楊六指給我們的一個保證。
師父看出楊六指是知青,在拍馬屁和套近乎的雙重攻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