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9章 枉費心機!
作為研究肺器官移植的專家,施密特當然知道享譽器官移植學界的陳氏肺移植血管吻合術。
在移植肺血管吻合的手術操作中,一般采用左房袖-左房袖的吻合方式。
每個主刀醫(yī)生的吻合方式是不一樣的。
陳氏吻合術的成功率極高,肺靜脈栓塞發(fā)生率很低,目前所有的患者未發(fā)生一例肺靜脈栓塞。
他也曾想過用達芬奇機器人做出來,但根本辦不到,那樣不僅會增加時間,還在縫合的過程中增加風險。
因為陳氏血管吻合術,在很多地方的是靈活變化的,機器人來做,需要操作者擁有獨特的手術嗅覺,靈活變化,機器人執(zhí)行時,也要有特殊的編碼。
最重要的還是偏見。
如果專門研究陳氏吻合術,建立專門的大數(shù)據(jù)模型,施密特是能通過機器人復制出來的。
但讓達芬奇機器人學習一個華國外科醫(yī)生的術式,顯然,西方的工程師們還沒有做好心理建設。
達芬奇的研發(fā)團隊以西方工程師為主,他們認為就外科而言,西方醫(yī)學專家擅長的術式,才是值得在被刻入機器人系統(tǒng)里的。
國產機器人學習陳院士的術式,完全沒有心理障礙。
陳院士的內心充滿了感慨,從天睿機器人看到了華國外科的希望。
機器人的各種術式都是訓練出來的,底層邏輯是建立在基礎術式之上,達芬奇機器人學習的基礎術式,都是西方外科專家,久而久之,在機器人手術中,西方專家的術式就成為了金標準。
想要提升華國外科醫(yī)生在國際舞臺的地位,最重要的一點,要在底層術式上提高話語權。
說白了,憑什么老外的術式就是標準。
作為領域頂尖高手,他們對手術的理解,自稱體系,就像是武俠小說,每個門派的基本功都是不一樣的。
當陳院士看到自己的術式被采納,融入到機器人手術當中,內心充滿自豪與滿足。
其他頂尖學者看到這一幕也感覺到振奮,因為這是屬于華國醫(yī)生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