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四章 行路難
“俺哪知道為啥,化凍化的吧。”老四一陣語塞道:“問你們老師去,他啥都知道。”
“哈,四哥還真考不倒我。”老六果然給出了解釋道:“這是由于冬季寒冷,地下的水分在冷凝和擴散的作用下,不斷地向上層移動,在地表下聚集凍結(jié)。早春,氣溫開始回升,凍土層從上往下融化。在下層化透之前,上層融化的水不能下滲,從而形成返漿水,水和土一混,那不就成了泥漿子了嗎?”
“瞧瞧,什么叫博學。”朱棣笑著豎了個大拇指。
“這樣啊……”十一十二恍然大悟:“現(xiàn)在就這么難走,這要是返漿期,直接沒法上路了。”
“那可不,所以咱們要趕在返漿期之前,完成第一階段的作戰(zhàn)任務(wù)。”朱楨點頭道:“時間其實還是很緊的。”
“這么難走的路,咱們能按時到嗎?”老十二就很擔心。
“廢話,你都能想到的問題,大將軍、潁國公他們制定作戰(zhàn)計劃的時候能想不到嗎?”老四笑罵一聲道:“從喜峰口是通往塞外最短的道路,出關(guān)后幾天時間就能到大寧。”
“聽四哥這一說,我想起個典故。”老十一便道:“北宋至和二年,劉敞奉命使遼,為不讓宋使知道出關(guān)路線,以免宋遼發(fā)生戰(zhàn)爭時被利用,契丹人故意帶他從古北口出關(guān),走了許多彎路,以顯示路途的遙遠艱難。”
“誰知劉敞對北方的道路了如指掌,就質(zhì)問對方:‘明明有直路可走,自松亭關(guān)到中京才十余程。用不了幾天就可抵達,為什么要故意走遠路呢?’
“契丹人只得認錯。問他是怎么知道的,他便說道:‘因為這本就是我漢家之地,當年曹操征烏桓,走的就是這條道。’”頓一下,老十一怕哥哥們聽不懂,又解釋道:“劉敞所說的松亭關(guān),就是現(xiàn)在的喜峰口。漢朝的時候叫盧龍塞。”
“不用解釋的那么清楚。”在場唯一學渣朱棣知道,這多半是解釋給自己聽的,沒好氣道:“盧龍塞就是喜峰口,喜峰口就是松亭關(guān),這么有名的地方,我還是知道的。”
“可惜,宋人也只能過過嘴癮而已。”老三聽完笑道:“不像我們,可以真的出關(guān)去干韃子!”
“是啊,幸虧大將軍收復(fù)了幽燕,不然大明根本沒法出塞作戰(zhàn)。”哥幾個深以為然。
這時候,隊伍終于又開始挪動,他們這才下山繼續(xù)前行。
~~
大軍就這樣在狹窄的山道上徐徐而行,走走停停。結(jié)果足足用了四天時間,才走完了從遵化到喜峰口,崎嶇蜿蜒的百里山路。
其實喜峰口就是灤河河谷,奔騰的河水,經(jīng)過千萬年時間,將看似堅不可摧的巍峨群山,沖刷出了深達數(shù)丈的河谷。相對平坦的河谷便成為了進出燕山的通道,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