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太學院 下
李辰安是去歲夏到的廣陵城。
這首長詩肯定是在去歲完成。
或許就在去歲之冬,李辰安烤火望雪,因這暖爐中燃著的炭而念及賣炭的老翁,故而成此長詩亦有可能。
但莊別時說的卻并非如此:
“我也是聽花老所言。”
“去歲臘月,大雪滿京都。”
“攝政王與花老同行,非乘坐馬車,而是漫步于大雪中的街頭。”
“花老說,時已傍晚,天寒地凍,恰遇一老翁于街邊賣炭。”
“攝政王見之,心里一酸,便隨口作出了這首詩,買下了那老翁一牛車的炭。”
“這就是這首《賣炭翁》的由來。”
“花老認為,此詩書盡了民間百姓之疾苦,然而這樣的疾苦似乎并不被當政者所重視。”
“甚至當政者恐怕都不會去多看一眼!”
“但這偏偏就是老百姓最真實的處境!”
“花老提議將此詩入國學,讓寧國的讀書人去讀這首詩。其意在于……讓寧國的讀書人多去看看民間百姓的真實生活,去想想為什么百姓會生活得如此貧苦!”
“花老希望寧國的讀書人有朝一日成為一方父母官之后,腦子所想不是左手撈銀子右手撈官帽子。”
“他希望寧國的官員,能夠為寧國的百姓多想想、多做一些事,少一些像賣炭翁這樣的凄苦老人……”
“這正是攝政王而今施政之核心……攝政王說,我們要建立一個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的相對公平的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