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王爵離京
在奉天殿緊張的氣氛中,朱高熾向前一步,向朱元璋行禮,接著說:“皇祖父,孫兒愿赴武昌應對災情,這既是孫兒的職責,也是為了武昌的民眾!”
話音剛落,朱元璋面色驟變,嘴角抽搐,內心本能地想拒絕。他的孫子未經風雨,怎忍心讓他獨自去武昌。
況且,外面的世界危機四伏,歷代皇儲未成年前都居于皇宮,若讓孫兒離開京城,恐怕會引起大臣們的反對。
與朱元璋的擔憂相反,殿中的大臣們對燕王世子的提議深表贊同。武昌此刻如同燙手山芋,無人愿接手,他們認為,代表皇家的燕王世子無疑是最佳人選。
或許察覺到老人眼中的遲疑,朱高熾連忙道:“欲指點江山,必先親歷其境。孫兒身為大明皇室子孫,理應如此。皇祖父,風箏要飛得更高,須放長線,懇請批準。”
“若您憂慮,可派朝臣將領與孫兒同去,有他們在,旅途會更安全。”
此言一出,奉天殿更加靜默。殿下公開承認身份,令群臣驚訝,他們的觀念也開始轉變。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沉默不語。這小子竟與爺爺講道理,不過有膽識,他已經決定讓朱高熾離京,但此事非同小可,他正在思考如何安排。
片刻后,朱元璋抬眼看向孫子,沉聲道:“既如此,熾兒,咱也不勸阻你了。你清楚此行艱辛,也該出去歷練一番。”
一邊說,他一邊思索:“傳達我的旨意,封燕王世子為救災欽差,親自巡查武昌,監督災情處理。戶部侍郎張文、大理寺少卿劉錦及督察員馮高同行,不得有誤,派出三千錦衣衛甲士保護世子安全!” 說完,他又覺得不夠周全,于是補充:“燕王世子如朕親臨,地方官府如有不配合,可先斬后奏!”
有了朱元璋的命令,武昌救災之事便有了定論。
崇仁殿內人聲鼎沸,最終只剩下一老一少,于帷幕后靜享茗香。
“烈兒,告訴祖父,為何執意要去荊州救援?”
朱棣輕輕啜飲著茶,笑容可掬地詢問。
“皇爺爺,有些事務非親歷不可知其詳,孫兒以為,治理國家的理論已熟讀于心,欠缺的只是實踐經驗。為了大明的繁榮,必須深入了解國情,不能憑空臆斷,盲目發布政令。”
“嗯,好孩子!”
朱棣不住地點頭贊許。
“荊州此刻危急,若無阻礙,孫兒打算明日即刻啟程。盜匪與災禍并存,尋常救濟之道恐怕難奏效,故此行旨在根據實情,尋找切實可行的對策。”
“這話讓咱心悅誠服!”
朱棣的面龐瞬間洋溢出喜悅的光芒。
“確實,紙上談兵總不及親眼目睹災民的困苦。你的深思熟慮,讓爺爺甚感寬慰。”
“抵達荊州后,有何具體安排?”
朱瞻基沉思片刻,答道:“孫兒以為,地方官員更熟悉當地狀況,我的到來應能提振他們的士氣。在他們的工作中,孫兒會加以指導與督促。”
“糧食調配完成后,應向有能力做飯的民眾發放,同時為流離失所的災民提供食物,動員救災士兵協助百姓重建家園。”
“還需嚴格控制糧食分配,以防哄搶。至于那些流竄山林的盜匪,應以安撫為主,畢竟他們也是受災群眾。”
“不過,鑒于他們犯下的惡行,可讓他們參與河道修建作為懲戒,且不得無償獲取糧食,必須通過勞動換取。救災之余,水利工程亦不容忽視。”
朱棣聞言頻頻點頭,“烈兒,看樣子你在清明之前已籌謀周全。但匆忙行事,安全仍是首要,咱為你挑選的隨行者皆是朝中老臣,他們會提供寶貴建議,關鍵時刻能助你一臂之力!”
“孫兒知曉!”
朱瞻基顯現出孝順的模樣,祖孫倆的笑聲在殿內回蕩。
……
次日黎明,朱瞻基早已穿戴整齊,在小庭院里舒展筋骨,幾位侍衛在一旁靜靜候命。朱棣乘坐軟轎,急切趕來,看見孫兒身著緊身衣甲,不禁皺起眉頭。
“烈兒,你就這樣出門?”
"皇祖父,我此行是為了體察民間疾苦,非參與慶典,理應樸素出行。況且路途遙遠,欲速達,唯有騎馬可行。這身裝扮正適合馳騁。”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