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隨風倒的墻頭草
“殿下,今日來訪的是東北方最大的屬國,高麗!”高麗,說到底不就是朝鮮嗎?朱高熾默念著“高麗”,腦海中迅速回憶起來。隨著朱元璋率明軍一舉擊敗大元,高麗國內(nèi)經(jīng)歷了長達十幾年的內(nèi)亂,如今終于塵埃落定,親元勢力被徹底鏟除。隨著大明國力日益增強,高麗統(tǒng)治者看清形勢,連忙派出使者與大明建立友好關系,經(jīng)歷了十幾年的戰(zhàn)爭,他們迫切需要恢復經(jīng)濟,依附大國是最明智的選擇。同時,大明推行的是溫和政策,對待外域國家一向和平友善。高麗歸附大明后,確實忠誠,至少歷史記錄如此。清朝建立后,他們?nèi)栽诎抵蟹e蓄力量反抗。然而,朱高熾并不這么看,這些日子他陪兩位叔父在皇城游玩,但并未忽視國事。平定北元殘部后,高麗就在邊境蠢蠢欲動。現(xiàn)在,燕王和楚王這兩位戍邊藩王回京,使得他們的行動更加大膽,長期盤踞北方的蒙古人也開始有所動靜,種種因素交織,邊境局勢變得緊張起來。
“高麗,他們的內(nèi)戰(zhàn)結束,竟然還有余力前來進貢,這是皇祖父的意思嗎?”朱高熾思考片刻后問道。“殿下,這類事情您還是親自去問陛下吧!”
其實不必問,他已經(jīng)揣測到皇祖父的意圖,召回三位藩王勢必會在邊境引發(fā)動蕩,倒不如趁著各國使者進貢之際,拉攏邊境的國家,使他們成為屬國,即使犧牲部分國家利益,也在可承受的范圍內(nèi)。
大明建國初期,邊境至關重要。在與北元殘部的斗爭中,高麗借國內(nèi)戰(zhàn)亂之機,侵占了許多土地。對于高麗的內(nèi)亂,大明不便干預。
如今天下安定,高麗國王卻沒有歸還領土的意思。國家主權是一個國家的基石,關乎國家能否長久存續(xù),取決于統(tǒng)治者能否始終捍衛(wèi)主權。
在朱高熾看來,高麗和其他附屬國就像喂不熟的白眼狼,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在背后捅刀。走在去奉天殿的路上,朱高熾回顧著關于高麗的所有情報,思緒紛飛。
根據(jù)兵部的奏報,大元和高麗原本有明確的邊界,任何一方跨越便處于理虧。然而,高麗內(nèi)戰(zhàn)頻繁,邊界變得模糊,再加上中原改朝換代,大明的崛起使得這個邊界失去了法律效力。新成立的大明專注于恢復國內(nèi)經(jīng)濟,對劃定邊界一事并未過多關注,這反而助長了高麗的囂張氣焰。
如今,高麗已將國界推進到圖們江附近,甚至有繼續(xù)擴張的打算。高麗軍隊占據(jù)圖們江,讓兵部尚書焦慮不已。這條江雖看似普通,卻對大明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它能讓大明海軍直通日本海,同時也是抵御北方蒙古人的天然防線。
在朱高熾看來,高麗就像風向標,夾在大明和蒙古人之間,哪一方強盛就傾向哪一方。表面上依附大明,實則私下仍與蒙古人勾結,左右逢源以獲取利益。
對待這樣的國家,必須強硬,絕不可采取懷柔政策,否則便是養(yǎng)虎為患。想到這里,朱高熾嘴角浮現(xiàn)一抹冷笑,與其任由高麗陽奉陰違,不如先下手為強,收回原本屬于大明的土地。
回顧歷史,高麗民族和國家一樣,欺軟怕硬。自大明立國以來,朱元璋實行高壓政策,高麗要么臣服,要么被大明鐵騎所征服。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當前形勢不同,大明需要穩(wěn)定,需要休養(yǎng)生息,這才讓高麗有了施展手腕的空間。
“既然敢在大明的地盤上搞鬼,那就讓你吃點苦頭!”
朱高熾說著,抬頭望向不遠處的奉天殿,心中已有謀劃。
高麗不是愛占小便宜嗎?這次就讓他們看看大明的立場。
當然,接待外國使者非同小可,朱高熾并未直接回奉天殿,而是在側殿的偏室里焚香沐浴,更換衣物,這些基本的禮儀不可或缺。
高麗使者早已在外殿等候,等待召見。
朱元璋則在御書房悠閑品茶,將事務交給孫子,難得的閑暇時光,他自然要盡情享受。
“陛下,太子殿下正在更衣,很快就能與使者見面了。”“很好!”
朱元璋舒展身軀,靠在龍椅上輕松應答。這些日子,他接連見了各國屬臣,語言不通加上文化差異,確實讓他感到疲憊。
今日高麗使者到來,只是個小國,不如讓孫子接待,也算是一種鍛煉。即使出現(xiàn)問題,也易于解決。
“錦衣衛(wèi),我那兩個兒子今天又在做什么?”“稟陛下,他們?nèi)チ司毼鋱觯f是鍛煉身體,楚王的兒子還展示了一番騎射技藝,可能是手癢,又與齊王的手下較量了一番。”“哦,這樣啊,老六的兒子跟他一樣,鋒芒畢露,不懂收斂,在京城這樣容易闖禍啊!”
朱元璋在躺椅上輕輕搖晃,淡然說道。
“陛下,太子殿下最后出場,與楚王的兒子在角斗場對決,狠狠教訓了對方一頓。”聞言,朱元璋嘴角微揚。
“果然是我的孫子,想法與我相同,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