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叛亂
十月十三,深夜。
或許是京城謠言日益囂張的原因,原本應駐守在京營的權貴們都紛紛回府“養病”,多日未曾巡查營地,就連名義上的京營總督英國公張維賢也只是白天敷衍兵部官員,不敢在京營久留。
各領軍權貴的微妙態度,加上營中愈演愈烈的流言,讓京營士兵們人人自危。那些與權貴有親戚關系的士兵還能保持鎮靜,相信朝廷裁員不會波及到他們,但許多依賴微薄軍餉養家糊口的士兵則陷入了恐慌。
忠誠于朝廷的將領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神樞營的參將周遇吉就是其中之一。
...
夜深人靜,神樞營中篝火點點,許多將領不約而同聚集在中央大帳內,緊張地注視著首位的參將周遇吉。
"將軍,朝廷真的要裁剪京營嗎?"
猶豫片刻,一位校尉終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近日營中熱議的話題。
先是天子親自視察京營,接著是英國公張維賢陪同兵部官員核查軍籍,一些權貴甚至主動削減了府中的兵力。
這一系列動作無疑證實了那些流傳甚廣的“流言”并非空穴來風。
此言一出,原本嘈雜的大帳瞬間安靜下來,氣氛變得緊張,不少將領的臉上都顯露出關切的神色。以他們的地位,不必擔憂未來的“裁員”,但他們麾下那些沒有背景的士兵卻依賴那份被層層剝削的軍餉生存。
如果朝廷真的裁剪京營,豈不是斷絕了他們的生路。
聽到此言,神樞營的副將周遇吉的臉色也陰沉下來。這些日子,每當兵部官員前來核對兵冊時,他都會巧妙地向他們試探,盡管未曾得到直接的回應,但從官員們的閃爍其詞中,他已隱約猜到真相。
京城三大營的兵冊理論上應有四十萬之眾,然而經過多日的審查,加上英國公府的張維賢和惠安伯張慶臻將家中“占用的兵額”悉數交出,其余的貴族們僅僅象征性地讓出些許名額,做做表面功夫。
據周遇吉估算,就算把所有貴族釋放的兵額全算上,兵部所記錄的士兵人數恐怕也不超過十萬,離滿額的四十萬相去甚遠。
雖說早在嘉靖時期,由于戶部和兵部無法全額發放軍餉,這四十萬的兵額早已名存實亡,但如今的缺口竟高達七成,實在令人驚訝。
這其中的貓膩和牽扯之深,不言而喻。
周遇吉心里明白,京營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是沒想到年幼即位的天子立場竟如此堅定。
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他相信,近期軍營中流傳的種種謠言,恐怕都出自那些貴族之手。他們試圖煽動軍心,引發兵變,以此向天子施壓,這才是他們的真正意圖。
"告訴兄弟們,專心做事就行。"
"天子不會虧待我們。"
周遇吉舔了舔干燥的嘴唇,坐在首位,目光深沉??粗鴰ぶ行N緜凅@喜的目光,他緩緩說道。
京城三大營的勢力盤根錯節,大致可以分為“貴族派”和“平民派”。
前者與京城的貴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軍隊中的“關系戶”,領取著軍餉;后者出身低微,依靠微薄的軍餉艱難生存。
此刻聚集在周遇吉帳中的將領,都出身微賤,憑著一身力氣在軍中摸爬滾打多年,才好不容易混得一官半職。
至于那些“關系戶”,一向高高在上,從不與他們這些“平民”打交道,平時也不住在營中,一年到頭難得見到幾次。
"將軍說得對,卑職也堅信朝廷不會為難我們。"
"那些關系戶一年到頭不來營地幾次,軍餉卻從不短缺。"
"朝廷總算做了一件對我們有利的事。"
原本凝重如冰的營帳瞬間融化,校尉們紛紛附和,臉上露出釋然的神色。
只要天子不是昏庸無道,必定能看清楚京營“兵少將寡”的混亂源頭在于那些胡作非為的貴族。如果真要整頓京營,裁減兵額,首當其沖的必然是那些貴族,而不會影響到他們這些普通的士兵。
這個簡單的道理,許多將領心里都清楚,只是手下的親信士兵整天念叨,讓他們難免有些猶豫。
聽到周遇吉開口,心底的疑慮瞬間消散無蹤。
笑聲四起的氛圍下,無人察覺坐在首席的周遇吉依舊眉頭緊鎖,眼中深藏著沉重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