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迷霧
"老國公與恭順侯私底下是否有交情?"
張維賢正感慨不已,忽然聽到天子平淡無波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讓他心頭一緊,驚訝地望向書桌后的天子。
難道恭順侯在牢里胡亂攀扯,扯上了自己?
"回陛下,近幾年老臣身體欠佳,多在家中養(yǎng)病,與恭順侯私下交往并不多。"
面對天子略帶戲謔的目光,張維賢臉色大變,連忙躬身解釋。
看著張維賢如此緊張,坐在上方的朱由檢輕輕揮手:"老國公不必多慮,朕并無他意。"
根據(jù)“后世”的經(jīng)驗,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后,享受皇恩的明朝貴族紛紛投降,只有英國公、惠安伯等少數(shù)貴族以身殉國,真正體現(xiàn)了“與國同休”。
基于這些原因,朱由檢并未對眼前的英國公張維賢過于“苛責(zé)”。
"我只是感到疑惑,恭順侯在京營中的占役最少,遠不及其他貴族,為何還要與撫寧侯做出這種事情?"
過了一會兒,朱由檢的聲音再次在南書房中響起,眼神變得深沉,臉上浮現(xiàn)一絲耐人尋味的笑意。
張維賢聞言一怔,他和吳汝胤忙于與其他貴族“周旋”,卻未深思他們二人的動機。
正如天子所言,撫寧侯在京營的“占用役夫”最多,至少有萬人,冒險做這種違法之事尚可理解。
然而,恭順侯吳汝胤因出身蒙古,在京營的“影響力”遠遜于其他貴族,為何也要參與撫寧侯的陰謀?
想到這里,張維賢老臉上顯露出驚愕,額頭也滲出了點點冷汗,難道背后還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咕嚕。
艱難地咽了口唾沫,張維賢顫抖著看向書桌后的天子:"老臣愚昧..."
"朕說過,老國公無需緊張,朕只是有感而發(fā)。"
望著張維賢的震驚,朱由檢不禁苦笑,連忙安慰,示意太監(jiān)幫忙扶起他,并遞上一杯熱茶,平復(fù)他的心情。
等到張維賢稍微恢復(fù),朱由檢才緩緩開口:“聽說叛亂的士兵中有不少蒙古人?”
盡管“兵變”已過去三日,朱由檢仍心有余悸。根據(jù)錦衣衛(wèi)的情報,北鎮(zhèn)撫司的朱國弼堅決否認有“弒君”意圖,只承認想借兵變施壓,阻止整頓京營。
除朱國弼外,其他被錦衣衛(wèi)調(diào)查的“麻煩人物”也都堅稱,撫寧侯從未下令“弒君”,只是讓他們煽動士兵索要軍餉。
既然朱國弼沒下令“弒君”,那么恭順侯吳汝胤的嫌疑就加重了。畢竟那一晚,若非曹化淳反應(yīng)敏捷,天安門外的箭矢可能已射中自己。
然而朱由檢百思不得其解,連滿腹怨氣的朱國弼都沒動過“弒君”念頭,吳汝胤這個在京營服役最少的恭順侯,為何要置他于死地?他在害怕什么呢?
“陛下,據(jù)老臣所知,由于撫寧侯的蒙古出身,京營中的許多蒙古士兵都自愿歸附于他,就連各地做生意的蒙古商人都尋求他的保護。”
張維賢意識到恭順侯涉入可能有更深層的原因,皺著眉,回想起與吳汝胤的有限交往。
“蒙古商人?”
原本低頭沉思的朱由檢聽到這話,猛地抬起頭,喃喃自語,腦中一閃而過一絲靈感。
自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在南京稱帝以來,草原上的蒙古人一直渴望“收復(fù)中原”。雙方為此交戰(zhàn)了兩百年之久。
直到隆慶年間,明朝政府封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mào)易點,極大地緩和了明蒙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
這使得逐利的“旅蒙商人”應(yīng)運而生,他們依法將明朝的商品販賣到草原,從中賺取利潤。
盡管朝廷對蒙古的“互市”政策時常變動,但“兵器”、“鐵器”等物品一直是禁止交易的。
張維賢的話讓朱由檢茅塞頓開,難道恭順侯私下販賣朝廷嚴禁的“禁品”,因而心虛,擔(dān)心朝廷在整頓京營時發(fā)現(xiàn)他的秘密活動,所以反應(yīng)如此激烈?
朱由檢越想越覺得有道理,立刻轉(zhuǎn)向臉色同樣大變的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吩咐:“告訴駱思恭,讓他徹底調(diào)查吳汝胤。”
"遵命,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