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張家口堡
從京城西安門出發,向西行不過四百里,便能抵達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鎮"。
宣府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至關重要。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宣府鎮與大同鎮互為犄角,共同承擔起守護京師、抵御蒙古達子的重任。
早在洪武年間,魏國公徐達受命在此修建長城,到了宣德年間,又在離宣府不到十里之處筑起城堡,定名為張家口堡。
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張家口堡曾是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城堡,被譽為"武城",雄踞北疆。
然而,隨著北方絲綢之路"張庫大道"的興盛,張家口堡的軍事角色逐漸被商貿功能取代。
到了隆慶年間,朝廷與蒙古土默特部領袖俺答汗達成和議后,張家口堡理所當然地成為首批開放"互市"的地方。
之后,盡管朝廷對蒙古的"互市"政策時有調整,但張家口堡的地位始終穩固,繁榮異常。
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早在建國初期,這里便吸引了不少天生追求利潤的商人與蒙古人交易,并在此扎根生活。
尤其以“范氏”一族最為顯赫,即使在“蒙古行商”遍地的時期,他們的崇高地位也未曾動搖分毫。
尤其是近幾年,朝廷下令“封閉市場”,中斷與蒙古部落的貿易后,“范氏”在城中的聲望更是如日中天。
初次來到張家口堡的人,看到那明顯超越常人的府邸,無不驚訝,私下向當地人打聽,卻只得到含糊其辭的答案。當地居民對他們的發跡歷史諱莫如深,無人敢深入探究。
詢問的人多了,有些好奇的百姓便謹慎地透露,城中的“范氏”自建國之初就在此地生活,傳承至今已是第七代,家主范永斗執掌大權。
范永斗年輕時也曾研讀詩書,卻未取得任何功名,成年后便接手家族生意。
得益于家族在山西乃至邊疆的廣泛商業網絡,即使是宣府城的權貴也對他以禮相待。近年來,遼東建州的威脅日益嚴重,范永斗在張家口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
每當有人追問范永斗的地位為何與遼東建州相關,當地居民都會面色一變,留下疑惑的行商小販,匆忙離去,不愿過多停留。
此刻,名聲顯赫的范永斗正坐在書房里,滿面憂慮,一言不發。
...
...
"三拔,信你也讀過了,你有什么看法?"
短暫的靜默后,案牘后的范永斗輕咳一聲,抬頭看著與自己有幾分神似的長子,疲倦的聲音中透著一絲焦慮。
盡管他在商場摸爬滾打多年,能在各方勢力間游刃有余,使家族勢力膨脹數倍,但面對當前的局面,范永斗仍感困惑,只能寄希望于面前的長子,期望他能提供一些真知灼見。
畢竟,這個長子雖然學業無成,但從幼年開始就表現出“智慧”的一面,他的許多策略都離不開長子的“指點”。
"父親不必過于擔憂。"
"我們介休范氏結交的將領無數,山西境內有多少人受過我們范家的恩惠,哪怕真的有些許波動,也瞞不過我們的眼睛。"
聽到這話,被稱為“三拔”的浪蕩公子哥放下了手中的玩物,臉上浮現出一絲不屑的微笑。
"就算那些錦衣衛的密探真的找到了什么線索,也只是那些蒙古行商膽大妄為罷了,與我們范氏何干?"
看到父親仍然有些憂慮,公子哥連忙補充道。
他們介休范氏的影響力遠超山西,甚至在京師也有不少關系,更不用說背后還有七大家族與他們同舟共濟。
包括范家在內,整個山西境內的顯赫人物有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梁家賓、田生蘭、翟堂、黃永發等,他們背后勢力深遠,手腕通天。如果逼迫得太緊,只需輕微施展手段,就能讓朝廷"動蕩"。畢竟,如今的大明在某種程度上,嚴重依賴這些商人。
自從明朝中葉廢除了"折中法",朝廷開始用銀兩招募士兵,支付軍費。但這并不足以解決軍隊的生存問題,大軍還需大量糧草供應。為了減少運輸損失,這個重任落在了各地商家的肩上。只要他們愿意,就能制造"糧草危機",那時引起的波動將無法估量...
范永斗聽到這里,臉上的憂慮略有緩和,微微點頭,正如長子所說,別說新登基根基不穩的皇帝,就連當年權傾一時的魏忠賢也無法對他們怎樣。
"盡管如此,還是需要在京都派些人手去打探消息。"
范永斗沉思片刻,點頭贊同,天生的謹慎讓他不敢掉以輕心。畢竟,他家的生意經不起仔細盤查,一旦泄露風聲,后果不堪設想。
公子雖然覺得父親過于憂慮,但仍默許地點點頭。小心行事,這是介休范家代代相傳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