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忠貞之臣與英勇之將
十一月初五,立冬。
大約從上月起,持續(xù)數月的炎熱仿佛一夜之間消失無蹤,京城地區(qū)的氣溫驟降,不少市民提早換上了冬裝。
在紫禁城內,高大的宮墻陰影下,一位體格健碩的漢子僅著一襲緊身長衫,與周圍穿戴整齊的小宦官形成了鮮明對比。許久未曾踏入皇宮的兵部尚書楊崇基,無暇顧及兩旁的金碧輝煌,也無意回應小宦官的阿諛奉承,只是微微瞇眼,深思著新帝急召他進京的目的。
自山東徐鴻儒叛亂平定后,因他的正直不阿以及對腐敗朝廷的不適,他主動奏請坐鎮(zhèn)延綏,負責軍務。這一去就是數載,直到上月他才剛回到山東沂州老家休養(yǎng)生息。然而,還沒等他享受片刻寧靜,“不請自來”的京城使者就打破了他安逸的“隱退”生活。
...
"微臣楊崇基,奉旨晉見。"
在寶座后的天子還沒來得及仔細端詳這位山東漢子,洪亮的聲音已在乾清宮的暖閣中回蕩。
"愛卿免禮。"
或許是被這位威名赫赫的將領所吸引,朱由檢雖然初次相見,卻不由自主地對他產生了幾分親近。
"謝陛下。"
聞言,將領恭敬地磕頭致謝,然后在地板上起身。
早已等候的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已為他搬來座椅,置于暖閣中央,邀請他就座。
朱由檢借機悄悄打量這位壯碩男子,大約四十多歲,滿臉風霜,顯然是多年征戰(zhàn)的痕跡。他身材魁梧,骨骼粗大,身披繡有獅子的紅色官服,自然而然散發(fā)出威嚴的氣勢。
果然是平定白蓮教、鎮(zhèn)守延綏、統(tǒng)管陜西三邊軍務的老將,朱由檢暗暗點頭,臉上流露出明顯的贊賞。
"愛卿到來的速度超出了朕的預料。"
"勞您奔波了。"
朱由檢說著,向身邊的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示意,讓他為將領遞上一杯熱茶。
"微臣惶恐!"
"陛下召喚,臣當盡速遵命,日夜兼程,不敢有片刻延誤。"
將領坐在椅上,略顯局促,見天子微微揮手示意,立刻挺直腰板,拱手答道。
他,就是楊崇基,祖籍山東沂州,得益于祖先的庇蔭,繼承武職,曾任征東、平西、防倭三鎮(zhèn)總兵,升任沂州衛(wèi)正指揮使,經多次晉升,終成大同總兵。
平息了山東白蓮教領袖徐鴻儒的叛亂后,他以四十余歲的年紀晉升為正二品的五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加上右都督的頭銜。在天啟朝政斗爭最激烈的時刻,他置身事外,駐守延綏,統(tǒng)管陜西三邊軍事,守護帝國的邊疆。原本預料新帝登基,他這樣的"舊朝老將"會被閑置,豈料在家賦閑不足一月,復職的旨意便由幾位風塵仆仆的錦衣衛(wèi)送至他手中。
皇帝的恩寵深重,令人感激涕零。坐在案幾后的皇帝微微點頭,臉上滿意之色更濃,開口問道:“卿家久居陜西,對當地情況必定了如指掌。”
“朕聽說陜西有些百姓因負擔過重而起義,此事是否屬實?”
聞言,楊肇基心中一凜,剛剛松弛的神經立刻緊繃。他猶豫片刻,如實回答:“不敢欺瞞陛下,確有少數災民處境艱難,引發(fā)了一些動亂...”
他的聲音略帶顫抖,皇帝突然提及陜西軍務,難道是對他辦事不力有所不滿,召他進京當面問責?
“卿家勿需多慮,朕并無責怪之意。”案幾后的皇帝神色如常,輕輕敲打著桌面,直視著眼前的將領,目光真誠。
朝廷武備疲弱,邊疆重鎮(zhèn)連年欠薪,楊肇基能在如此困境中整頓西北軍事,抵抗蒙古,已算得上是“忠貞良將”。至于陜北官員勾結,貪污民脂民膏,欺壓百姓,導致百姓起義,與這位將領并無直接關聯。
朱由檢輕輕搖頭,把這些煩心事拋諸腦后,目前首要任務是迅速解決宣府、大同等地區(qū)的“通敵案”。唯有嚴懲那些違法商人、貴族,甚至是皇族親王,大明空虛已久的國庫才能注入新的資金,支援陜西。
“朕聽說卿家曾擔任過大同總兵,也在宣府任職,不知兩地現有可用兵力幾何?”
不久,朱由檢的聲音在乾清宮的暖閣中再次響起,他微瞇著眼睛,緊緊盯著將領,內心忐忑,不知道這位歷史上以“忠勇”著稱的將領是否會坦誠相告。
“陛下...”
“直言無妨。”
不待楊肇基說完,朱由檢冷峻的聲音如雷霆般在眾人耳邊炸響,暖閣內的氣氛瞬間變得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