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建州侵犯邊境
二月二十五日,錦州城。
正月過后,整個遼東陷入了一種“風雨欲來”的緊張氛圍,尤其是在遼東巡撫畢自肅在總兵滿桂的護送下來到錦州后,城內更是戒備森嚴多日。
巡撫衙門外面,巡邏的士兵表情嚴肅,兵器已經出鞘,警惕地注視著周圍每一個可疑的人。
進入府中,寬敞的大廳里人影綽綽,遼東的文臣武將齊聚一堂,靜靜地等待著坐在首位的遼東巡撫發布命令,氣氛十分凝重。
面對眾人復雜的目光,坐在首位的畢自肅終于開口,語氣有些沉重:“現已查明,女真韃子以三貝勒莽古爾泰為前鋒,率領三千兵馬渡過遼河,已經在大凌河城駐扎。”
“當前首要之事,我們錦州的文武官員應當以逸待勞,不可輕敵冒進。”
說完,畢自肅冷峻的目光掃過面前的武將,特別在滿桂和趙率教兩人身上停留的時間最長。
自從遼沈失陷后,這兩人已成為歷任遼東巡撫在遼東的“左右手”,屢立戰功。
早先,滿桂與趙率教協同作戰,讓女真士兵深受其苦,不過在“寧錦大捷”時,因戰術選擇出現了少許分歧。
"督撫請放心。"
雙方交換目光后,滿桂和趙率教都收斂了氣勢,恭敬地向畢自肅鞠躬。去年夏天,女真大汗皇太極動員全國兵力,全力攻擊錦州和寧遠,也無法動搖這兩座城池,如今僅三千鐵騎,簡直是異想天開。然而,經驗豐富的二人明白,這只是女真人的前奏,估計皇太極已解決多羅特部,才會急于在大凌河布兵。畢自肅,這位遼東巡撫,聞言微露滿意,他對這次女真人的“試探”并不擔憂。自從遼沈和廣寧相繼失守,朝廷全力支援遼東,建立起從錦州、寧遠到山海關的“寧錦防線”。去年,正是憑借這條防線,他們成功抵擋了女真的攻勢,相信這次也能如此。要知道,遼沈和廣寧失守后,朝廷在遼東損失慘重,還喪失了地利。在萬籟俱寂之際,“帝師”孫承宗臨危受命,前往遼東,筑城墾田,著手構建“寧錦防線”。盡管后續的遼東巡撫各有政見,但他們對這條傾全國之力打造的防線態度一致。于是,遼東的緊張局勢略有緩和,大家都期待“寧錦大捷”能救明朝于水火。畢自肅輕輕搖頭,壓制住心中的思緒,欣慰地看著官廳中躍躍欲試的將領們。上有天子在位,下有勇猛無畏的將領,士兵們剛領了軍餉,士氣高昂,正好見識一下女真大汗的真正實力!帶著內心的豪情,畢自肅的目光投向東北方向...
...
...
大凌河城,女真軍隊的各式帳篷整齊地分布在廢墟上。由于清楚這次出兵主要是試探,營中的女真士兵并無往日的興奮,反而顯得有些沉悶,但他們依然遵守嚴格的軍紀,只是心中難免抱怨。畢竟大凌河城是明朝未完成的建筑,飽受戰火摧殘,一片荒涼。盡管二月底的遼東已有些許暖意,但早晚的寒風依然刺骨,駐扎在此地實屬艱難。三貝勒莽古爾泰在親兵的簇擁下,登上一處緩坡,俯瞰遠處隱約可見的錦州城,不理會周圍情緒低落的女真士兵。
盡管明知身后的軍隊要攻破眼前的城池猶如白日做夢,但一向傲慢、目空一切的莽古爾泰內心仍有所動搖。
不過,一想到出發時皇太極的再三叮囑,他便克制住內心的躁動,兇狠地問身旁的親兵:“皇太極那邊還沒有消息嗎?”
盡管皇太極已經登基為汗,莽古爾泰依然直呼其名,言語間毫無敬意,周圍的親兵對此早已習以為常,沒有任何驚訝的表情。
“旗主,聽說多爾袞贏得了一場大勝,已經率領兵馬返回沈陽了。”
“恐怕用不了多久,大汗就會召集將領,出兵錦州了。”
一名韃靼士兵短暫地交換了眼神,隨即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這讓莽古爾泰猙獰的面容略有緩和。
早在努爾哈赤尚未建國稱汗的時候,建州女真人就極其重視軍功和尊卑秩序。
作為大金三貝勒,老汗的嫡子,掌握重兵的正藍旗主,莽古爾泰有權直接稱呼女真大汗皇太極的名字,而他們這些仆從則必須對皇太極表現出足夠的尊敬。
“呵,老八真是病急亂投醫啊。”
“為了牽制我和阿敏的勢力,竟然開始扶持多爾袞那個小子?”
聽到這里,莽古爾泰臉上掠過一絲輕蔑的笑容,看向沈陽的方向也帶著鄙夷。
別人不清楚內情,但身為握有重兵的正藍旗主,他清楚記得父汗努爾哈赤去世那天,大金內部權力交接的過程。
盡管父汗走得突然,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但從他生前最后的行動來看,似乎有意讓他的兒子,多爾袞和大妃阿巴亥執掌汗位。
盡管多爾袞三兄弟都掌握了軍權,但他們年紀尚小,沒有軍功,最終在與皇太極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當然,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得到了大貝勒代善的支持,才能登上女真大汗的寶座。
想到這里,莽古爾泰臉上的鄙夷更加明顯。皇太極剛即位就急于出兵朝鮮和明朝,希望通過一次次勝利穩固地位,卻沒想到在錦州和寧遠城外遭遇挫折。
現在看來,皇太極學聰明了,懂得扶植多爾袞這個小子,與他們這些握有重兵的和碩貝勒抗衡。
只是不知道,多爾袞這個小子是否真的值得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