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宣大總兵進京
清明已過,京城的雨水逐漸增多,使得原本干燥的北直隸地區變得濕潤起來。
由于昨晚剛下過大雨,京城西邊朝陽門外的青石板上還留有斑斑水跡,偶爾有匆忙趕路的商人或百姓路過,褲腳會被濺濕。
到了巳時,忽然有幾位看上去五十多歲的中年人走出城內,站在城門附近,臉上都洋溢著難以掩蓋的笑容。
盡管這些中年人穿著普通服裝,身邊的家丁仆人也算不上“兇神惡煞”,但排隊進城的商販和百姓還是主動避讓,不敢靠近。
相較于“外地人”,這些從小在京城里長大的居民清楚,今天是朝廷的“休沐日”,遠處那些談笑風生、氣質非凡的讀書人其實就是朝廷官員,不是他們能招惹的。
正如百姓們猜測的那樣,當看到朝陽門外原本秩序井然的隊伍因為這些讀書人的出現而顯得有些混亂時,平時“傲慢”的守城士兵卻仿佛失明了一般,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現在遼東有這樣的轉機,真是我大明的福氣啊。”
一位面色略顯黝黑的中年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低聲說道。
“沒錯,沒錯。”
“我大明民心所向,女真韃靼囂張不了多久了?!?br/>
“這些蒙古部落能迷途知返,實屬不易...”
見有人開啟話題,其他幾位中年人也相繼發言,聲音中滿是對大明的敬意,飽經世事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遼東。
老天爺對大明不薄,終于迎來了一位“中興之主”。
自從當今天子即位以來,原本動蕩不安的國內局勢迅速得到控制,民心也穩定了許多。
新天子不僅在朝廷內外“施展才華”,對于邊疆戰事也“成竹在胸”,先是未雨綢繆地清除了山西勾結敵人的晉商,隨后又力排眾議,任命畢自肅為新的遼東巡撫。
而被天子寄予厚望的畢自肅也沒有讓人失望,面對女真韃靼的大舉進攻,他親自坐鎮錦州,確保城池不失,使朝廷在“寧錦大捷”之后再次對女真人取得勝利。
如今,就連曾經被女真韃靼強行拉入戰爭的蒙古部落也開始蠢蠢欲動,主動派遣使者前來,表達了“和談”的意愿。
盡管這場所謂的"和平談判"只是表面功夫,沒有實際進展,但它仍然在大明朝廷內外引起了震動,尤其是那些年長的大臣們,他們熱淚盈眶,無法自制。自從神宗末年,建州女真在深山中崛起以來,曾經輝煌的大明就像一頭衰老的雄獅,終于顯露出衰敗的跡象。近十年過去,就連自稱對大明"忠誠不二"的朝鮮也被迫與女真人簽訂"城下之盟",無人再關注大明。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刻,這些主動前來拜見的蒙古部落如同強心針,讓許多朝臣振奮不已,也讓他們首次真正感到,朝廷有可能消滅女真,平定遼東。
自從遼沈和廣寧相繼失陷后,大明在遼東的戰略變成了"防御為主"。面對兇悍的女真敵軍,即使是主張抗戰的激進派,也不敢輕易談論收復失地,而是寄希望于利用遼西走廊這個天然屏障,將女真人封鎖在關外。正是因為大多數朝臣持有這樣的態度,帝師孫承宗堅持的"寧錦防線"才能順利建立。盡管大明積弊已久,地方腐敗嚴重,但只要各大利益集團達成共識,其爆發出來的行動力仍然驚人。
"來了!"
短暫的寒暄后,人群中有人指著前方官道上的黑影,驚喜地喊道。在城門外等待許久的人們立刻收斂笑容,抬頭望去,只見原本空蕩的道路上已出現數十匹快馬,除了領頭者未穿盔甲,其余侍衛都裝備整齊,神情嚴肅。
"果然是軍人出身,居然沒坐車馬。"
人群中有人不由贊嘆,但手腳并用,下意識地整理自己的衣衫。大概是意識到門外的讀書人是專程為他而來,騎士隊伍中的首領穩穩停下,翻身下馬。
"宣大總兵一路辛勞,皇上已經等您好久了。"
無需身旁隨從確認身份,僅憑來人身上的隱約殺氣和緊繃的太陽穴,幾位讀書人就知道他們期待的主角到了,此人正是奉旨進京的宣大總兵楊肇基。這位原本沉穩的中年將領在隨從介紹完面前讀書人的身份后,連忙鞠躬行禮:"閣老過獎了,竟勞閣老遠迎。"
盡管楊肇基知道奉旨回京面見皇帝會受到"禮遇",但他沒想到,身為帝師的孫承宗,東閣大學士,竟會親自來迎接他這個粗鄙的武夫。在明朝,雖然不像前宋那樣"重文輕武",但"文貴武輕"的本質并未改變。
第二天清晨,伴隨著深沉的鐘鳴,緊閉的紅漆宮門在內侍們的推動下慢慢開啟,紫禁城從一夜的靜謐中蘇醒,開始新的一天的迎送。由于并非舉行"大朝會"的日子,宮門外等待的朝臣并不多,總共也就十多人。但若是有人能穿過重重守衛,就會發現這些朝臣皆是身穿紅色官袍的大臣,他們的官服前胸繡著的大多是孔雀圖案。
不久,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在青石板路上響起,引起正在低聲交談的朝臣們的注意,他們不約而同地閉上嘴,凝視著來者。
"各位大人久等了,實在是奴婢剛才在路上不慎摔倒,耽誤了一些時間。"剛走出宮門,領頭的內侍便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連連鞠躬,聲音顯得十分焦急。
"王公公太過謙虛了。"幾位主要的朝臣上前一步,關切地問道:"王公公沒事吧?"
此時他們已經能看到內侍手掌上的擦傷和滿是泥污的袍服。
"讓閣老費心了,奴婢無恙,只是讓各位大人久候了。"他胡亂整理了一下凌亂的衣衫,再次恭敬地行禮,然后大聲說道。
"沒關系,沒關系。"幾位領頭的朝臣連忙擺手,口頭上十分客氣,心中的不滿也隨之消散。他們原本以為是司禮監秉筆有意擺架子,現在才知道是有原因的,誤會了這位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