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孫傳庭
兩天后,或許是受到京城日益喧鬧的"輿論"壓力,紫禁城的天子終于做出回應,頒布了詔書。
召回在天啟年間被罷免職務的詹事府少詹事錢龍錫,恢復其原有職位。
消息一出,京城頓時嘩然。有人對天子的"軟弱"感到失望,一些好事的百姓甚至拿先帝即位時的例子暗諷天子識人不清。
當然,許多東林官員則欣喜若狂,京城中彌漫多日的"輿論"瞬間消散,仿佛從未發生過。
按常理,像錢龍錫這樣失意的老臣復職后應該去乾清宮暖閣謝恩。但據說,這位東林大佬在乾清門等待許久,也沒能見到天子。
對于宮內外流傳的"流言蜚語",深居宮中的天子有所耳聞,卻無暇顧及。他的注意力全在前一天剛到京城的前任吏部郎中孫傳庭身上。
這位被譽為"大明脊梁"的歷史名人,曾有人高度評價他"傳庭死,而明亡"。
每當想到這里,朱由檢的呼吸就會加速,他對即將進行的奏對也更加期待。
...
...
此刻,孫傳庭在幾個內侍的陪同下,步履蹣跚地走向內廷的乾清宮,臉上滿是沉思,絲毫沒有欣賞沿途皇宮美景的心情。
他是山西代州人,因為祖先連續有人中舉,在當地也算是個"世家大族"。他自己也在萬歷四十七年考中進士。
由于殿試成績優異,加上相貌堂堂,他的仕途起點很高,直接被外派為河南永城知縣,隨后又被調任為商丘知縣。
由于出身于"士族",孫傳庭深知僅靠個人力量難以治理地方,因此他上任初期便著力與當地豪門富商建立良好關系,在他們的協助下,成功整頓吏治,深受民眾敬愛。
由于政績顯著,加上在天啟年間防御山東白蓮教徐鴻儒的行動中有功,孫傳庭被召回京城,晉升為吏部郎中,前程無可限量。
然而,他性格剛直,不滿當時權傾一時的"九千歲"魏忠賢專權,于是憤而辭職。
原本以為仕途就此終結,但幾位自稱"錦衣衛"的不請自來者,讓孫傳庭心中已熄滅的"雄心壯志"再次燃燒起來。
即使此刻他正步入莊嚴的皇宮,即將與傳說中的"中興之主"單獨奏對,孫傳庭仍感到一絲荒謬。
他雖辭官歸鄉,但并未與朝廷完全隔絕,清楚地知道天子在過去半年里的舉措。
無論是迫使貴族交出軍權,還是調動軍隊穩定朝局,或是獨自決策,布局遼鎮,都顯示出這位新天子的非凡之處。
這樣的"中興之主"重用有真才實學,前朝不得志的老臣合情合理,但為何他會注意到像自己這樣的"平庸之人"呢?
盡管他在任上政績卓著,卻也不至于被當時的閑散宗室"信王"所熟知。
孫傳庭沉默不語,身邊的宦官也在暗自揣測。眼前這位文官雖儀表堂堂,身材魁梧,似有"文武雙全"之態,但最高官職不過是正五品的吏部郎中。
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以來,近三百年的歷史中,恐怕沒有正五品官員單獨在乾清宮面見天子。
如此看來,這位文官豈不是比曾任正四品大名知府的盧象升更得"天子青睞"?
想到這里,引領的宦官心中一動,呼吸也變得急促。如果不是司禮監秉筆王承恩在天子身邊無法抽身,御馬監提督曹化淳又忙于宮禁整治,這個接待"新貴"的美差或許就不會落在他頭上。
"孫大人,您腳下留神..."
僅僅幾個呼吸的時間,領頭的宦官已想通前因后果,臉上堆滿討好的笑容,言語間多了幾分謹慎。
"公公太客氣了..."
耳邊突然響起的聲音打斷了孫傳庭的思緒,短暫的驚訝后,他感激地拱手致謝。
身為進士出身的朝廷官員,他以前"位卑言輕",遠遠沒有資格與這些"天子家奴"交往。
"不敢當,不敢當..."
見此情景,幾個小太監連忙側身避開,不敢接受孫傳庭的還禮。
他們在皇宮中服侍已久,對天子的“性情”十分了解,尤其擅長揣摩官員的“升遷之道”。就像當今天子,也有點“疏于政事”,除了每月初一的大型朝會,其他難以決斷的政務,就會單獨召見大臣進宮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