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皇室叔父
看著阮大鋮漸漸遠去的身影,案牘后的曹化淳收斂了臉上的微笑,對著書房中一直沉默的老人低語:"還有皇室那邊呢..."
"公公應該已經有了打算。"
聞言,沉默的老人緩緩點頭,布滿皺紋的臉上掠過一絲苦澀。
身為君主的臣子,理應為君分憂。
朝廷上的"東林"派有阮大鋮等人對付,而那些世襲罔替的皇室親王,就交給他們這些"天子家奴"來處理了。
想到這里,曹化淳從案牘后慢慢起身,拿起桌上的奏折,走向前院。
事到如今,該去十王府見見那三位"皇叔"了。
...
...
自從成祖遷都北京,為了方便"宗室"回京朝見,就在王府井大街建造了十座王府作為他們的臨時居所。
隨著時間推移,這"十王府"漸漸成了未成年的皇子出宮后,等待外出就藩的臨時住所。
到了萬歷二十九年,萬歷皇帝將所有的成年皇子都封為王,桂王朱常灜,惠王朱常潤,端王朱常浩便正式搬離紫禁城,住在"十王府"里,至今已有二十多年。
起初,這三位親王還"興致勃勃",日夜期盼著出京就藩,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這種"雄心壯志"也逐漸消磨殆盡。
特別是"大哥"朱常洛登基不到一個月就去世后,三位親王徹底打消了"出京就藩"的想法。
果然,繼位的天啟皇帝似乎把他們三位"皇叔"完全忘記了,整個天啟年間,都沒再提起這件事。
正當他們以為這輩子都要在京師的"十王府"度過時,剛被天子重新啟用的詹事府少詹事錢龍錫主動找到了他們。
對于"東林黨",三位親王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他們作為"國本之爭"的旁觀者,親眼目睹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興盛。
...
...
王府的大堂里,三位穿著四團龍袍的中年人隨意坐著,臉色微紅,似乎剛剛經歷了一場爭吵。
大堂的角落,十幾名膽戰心驚的宮女太監一言不發,生怕一點聲響引起三位心情不好的親王責罰。
深吸一口氣,抑制住內心的不悅,年紀最小的桂王朱常瀛開口問道:“五哥,剛才錢謙益來拜訪,為什么我們要假裝生病不出來呢?”他是萬歷皇帝的第七子,被封為桂王;他口中的“五哥”是指端王朱常浩;另一位與他有三分相似的是他的同母兄長,惠王朱常潤。
他們三兄弟雖然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童年時期的關系也不算融洽,但在十王府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多少建立了一些“兄弟情誼”,雖然無法與民間的親兄弟相比,但相對于歷朝歷代的“兄弟相殘”,他們的關系已經算是和諧很多了。
“沒錯,五哥。”
“為什么朱常洵能在洛陽逍遙自在,甚至還能接回他的母妃,我們卻只能在京師虛度光陰!”
“難道五哥舍不得這個繁瑣的十王府嗎?”
惠王朱常洵聽到這話,語氣也不太友好,言語間流露出毫不掩飾的嫉妒。當年他們的父皇在世時,對朱常洵寵愛有加,甚至一度想立他為太子。盡管遭到群臣反對,不得不讓他離京去封地,但還是讓他在京中住了十多年,并把富饒的洛陽府作為他的封地。
相比之下,他們三兄弟雖然是萬歷皇帝的親生兒子,但無論是身份待遇還是宗族地位都有著天壤之別。他們在繁雜的“十王府”里虛度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因為“東林黨”的關系看到離京就藩的希望,結果“五哥”卻中途變卦,借口生病不出來。
多年的期待落空,讓桂王和惠王無法再忍耐,不顧二十年的“鄰里情”,與端王大吵一架。
“兩位賢弟,難道不知道昨天京城突然發生了劇變嗎?”
端王朱常浩,他們口中的“五哥”,似乎沒聽出朱常潤和朱常瀛話里的諷刺,微笑著,若有所思地說。
“嗯……”
朱常瀛的氣勢一滯,下意識地看向身邊的同母兄長朱常潤。
“不過是以前東林的叛徒而已,就算能掀起一陣風浪又怎么樣,五哥難道認為阮大鋮能憑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東林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