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圖謀仙途
廣袤的議事廳內,端坐高位的王嘉胤保持著沉吟的姿態,其身邊的親信們也都若有所思,耳邊唯有遠處莊外難民微不可聞的呼喊聲縈繞不去……
“這些忘恩負義之輩,豈非忘記了是誰填飽了他們的腸胃,竟敢在此指指點點。”
似乎是忍受不住廳內越發凝重的氣氛,一位身形雄壯的壯漢猛地從座位上站起,滿臉憤慨地大聲斥責。
此人名為王自用,乃是王嘉胤的同鄉摯友,自幼一起成長,情誼深厚,曾共同在九幽邊疆服兵役,舉手投足間透露出一股軍人特有的英氣。
此刻怒火中燒,他的氣勢震懾全場,使得大廳內的其他幾位壯漢皆不由得屏息凝神,不敢輕易開口。
“不必憂慮。”
王嘉胤嘴角勾勒出一絲淡然的笑容,眼中原本平靜的湖面深處驟然閃爍出一道凌厲的精光。當年的王二出身澄城縣,那里被稱為陜西的“窮山惡水”,因此他身邊聚集了大量的難民百姓。然而王二畢竟只是個面朝黃土的農夫,不通用人之術,只會仗著人數優勢肆意妄為。
反觀王嘉胤,雖出身草根,卻曾在邊防軍隊任職,增長了不少見識,顯然并非王二那樣的農夫所能比擬。目前正值招攬弟子修煉的重要時刻,不宜立刻“清算”舊賬。等到他的勢力再進一步壯大,倘若王二仍敢在他面前倚老賣老,仗著率先起義便肆意指揮,他并不介意以雷霆手段除去這個隱患。
這一念頭掠過心間,王嘉胤眼中閃過一抹冷冽之光,在這動蕩的時代,生死之事實在尋常不過。
“自從那位年輕的天尊登基以來,便大力整頓軍隊,并收回了不少軍事權力,那些昔日囂張跋扈的皇族親王也收斂了許多。據說朝廷還打算在北直隸大力種植靈薯、元陽果等異界作物,傳聞能救活無數生命……”
微微點頭,一直自詡為“謀士”的王自用兀自說著:“如果如此持續下去,或許那個看似繁榮昌盛的大明王朝真有可能絕處逢生。”
“幸而陜西連年遭受旱災,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加之各地官吏橫征暴斂,不知節制,這才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
話音剛落,王自用的臉上浮現出了幾絲瘋狂神色,呼吸急促起來,眼神更是熾烈異常。他們這些能夠在眾多難民中嶄露頭角的人物,顯然都不是目光短淺之人,他們早已洞悉了看似強盛的大明王朝實際上早已千瘡百孔,亟待變革。而眼前的陜西遍地災民,正是他們踏上修行之路、顛覆舊秩序的大好時機。
遺憾的是,自從小皇主登基以來,那曾在遼東稱霸一時的建州女真部族以及多年橫行西南大地的“奢安妖匪”皆已先后敗于官軍之手,否則大明江山早已陷入一片紛亂之中。“此言非虛。”
仿佛預見到了未來的壯闊圖景,端坐首位的王嘉胤臉上掠過一絲狂熱之色。這陜西之地歷來被視為“貧瘠”,雖境內流離失所的民眾眾多,卻正是取之不盡的兵源所在。
古人云,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明帝國歷經二百余載,已步入了王朝的“衰世”。只需一個時機,便可使之瞬間崩塌。
王嘉胤深知,在大明朝廷內像他這般胸懷大志、懷揣“大道之心”的人并非少數。僅過去數年間,陜西各地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了諸多自稱“正道義軍”的力量。
回溯幾年前,白蓮教首徐鴻儒于山東兗州率流民百姓及其信徒舉起義旗,公然自封為“中興福烈帝”,盡管那次令朝廷上下恐慌不已的叛亂很快被平息,但它極大地撼動了朝廷根基,也為王嘉胤等有志者帶來了希望。
經過近幾年的潛伏,王嘉胤察覺到陜西民間的“憤懣”情緒已達空前高度,于是借“醉酒”之際毅然舉起了反旗。
“王大哥,倘若朝廷委派了新的陜西巡撫,咱們是不是該暫時收斂些時日,讓各地的兄弟們先行撤離?”正當王嘉胤豪情萬丈,做著“一統天下”的美夢之時,一道滿含疑慮的聲音將他從遐想中喚醒。
循聲望去,一名壯漢滿臉憂慮地凝視著上方的王嘉胤,雙拳緊張地緊握著。作為王嘉胤的心腹親信,他自然知道這兩月以來,王嘉胤除了征召兵馬之外,并未閑著。
王嘉胤不斷地派出“傳道者”前往各地聯絡起事的義軍領袖,希冀將這些力量悉數納入麾下。此舉雖能迅速壯大自身實力,但同樣容易引來朝廷的關注和打壓。
他雖未曾讀過詩書,但也明白“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他們這些人曾經包圍過延安府,更與真正的朝廷軍隊交鋒過,因而遭到了洪承疇的深深嫉恨。
若繼續擴大隊伍,一旦朝廷大軍殺到,他們必將瞬間成為重點打擊的目標。僅憑那些食不果腹的流民百姓組成的軍隊,即便數量龐大,也難以抵擋朝廷正規軍的攻勢。
更何況朝廷既然提拔原本負責督運糧草的洪承疇擔任陜西巡撫,必定是有備而來,絕不僅僅是為了簡單的“清剿”。十分可能,還會源源不斷有糧草運往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