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丹霄秦王
八月初五
修煉界的四季輪回,難以捉摸,前日還陽光普照的晴空萬里,在此刻卻轉瞬變為黑云壓城,暴雨如注。這片久旱的陜西地域,已有多年未曾經歷過如此酣暢淋漓的降雨,此刻終于迎來了一場清涼的甘霖,使得無數耕耘黃土地的凡夫俗子悲喜交加,淚流滿面。
近年來,由于連年旱魃肆虐,田間作物凋零枯萎,農戶們手中的生機幾近斷絕,家財耗盡,連親族亦因饑餓難耐而魂歸地府。而這突如其來的豪雨仿佛是天賜的機緣,讓人肆意宣泄心中積郁已久的不甘與憤怒。
然而,在這座西安府內的秦王府,情況卻截然相反。盡管王府占據府城三分之一有余,卻顯得格外冷清寂寥,連綿的大雨也無法驅散府中的陰郁氣息。往日人聲鼎沸的宮人內侍此刻都消失不見,偶有身影閃過,也是小心翼翼,生怕打擾到近日心情煩躁的秦王殿下。
穿過充滿江南韻味的玉石欄桿,精致的亭臺樓榭,直至王府深處的藏珍閣書房。此時正值午時,書房并未燃起宮燈,只有案牘上的一盞孤燭微微閃爍,照亮一方天地。案牘后的老者,看上去約莫六旬,身披四龍紋繡袍,滿臉滄桑,他那皺紋累累的右手緊緊握著一封信函,身形微顫。
"父王..."
...
或許是因為感受到老者情緒太過激蕩,一道帶著微顫之聲從藏經閣的陰影之處傳出。
循聲望去,顯露出一位面貌與老者頗有幾分相似的中年人,他滿臉憂慮地凝視著坐在書案后的老者。
他的父親,秦王,年歲已高,修為大不如前,前陣子更是因“陜西妖患”之事受到驚嚇,險些踏入幽冥界邊緣。雖經數月調息修養,精神狀態已有顯著恢復,但卻仍難以復原至往昔巔峰之時。西安府內的丹藥師都勸誡秦王平日里應減少勞累,尤其需忌怒氣傷身。
“孩兒,這朝綱實在是太過囂張跋扈啊。”
手中緊攥著傳訊玉簡的老人恍惚片刻,終究還是恢復過來,看向面前的長子,臉上盡是憤慨之情。
他們秦王府一脈身為首位藩王,乃大明朝眾多皇家分支之首,即使是歷經靖難之戰后的成祖朱棣也不敢小覷?,F如今的小天子,僅僅是憑借僥幸才坐上了皇位這一寶座,竟敢對他們秦王府一脈出言不遜,不僅要求他們全力協助陜西巡撫洪承疇“化解災厄”,如今更下發密令,命令秦王府立即種植靈植土豆、紅薯等物,不得延誤。
盡管手中的傳訊玉簡并非出自內閣欽賜的“天詔”,但落款之人卻是王承恩。
在整個大明疆域之內,敢于這般對待他這位秦王的大膽之人,唯有那日夜陪伴在天子身邊的司禮監掌印——王承恩一人。換句話說,即便這份傳訊玉簡是由司禮監掌印發給他的,也必然得到了背后的天子授意。否則,區區一個王承恩怎敢對這位“皇家分支之首”出言不遜?
“父王,我秦王府一脈世代蒙受皇恩浩蕩,如今朝廷遭遇困境,我輩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捐獻一些糧食資源,也是理所應當之事...”
藏經閣中的中年人猶豫了片刻,才緩緩開口回應,聲音中充滿了疲憊,臉色亦顯得有些病態的蒼白。
唉,自家的父親真是“心魔纏身”,早年間尚能仗義疏財,多次得到朝廷的表彰贊譽;然而近幾年隨著年紀增長,卻變得視財如命。
自從先祖朱元璋在金陵開創大明基業,秦王府便在這西安府落地生根,經過二百余載的傳承,連他這位“秦王世子”都不知道府中究竟擁有多少領地。他只知道府庫里堆積的修煉資源早已過剩,快要腐朽變質了。
而今陜西民眾生活艱難,眼看一場動蕩即將爆發,他們又何必死守著那些即將變質的修煉資源呢?
“孩兒,你身子可還好?”
聽到長子略帶疲倦的聲音,正在書案后的秦王連忙放下手中緊握的傳訊玉簡,滿面關切地詢問道。對于這個被作為“接班人”培養的長子,他一直給予了最大程度的關注與期許。
“父王,兒臣無恙?!?br/>
輕輕咳嗽一聲,勉力按捺住喉間深入骨髓的不適,面色蒼白的秦玄王世子朱存樞徐徐開口。
他自幼體質孱弱,全賴王府之內各種珍稀仙藥續命,方能支撐到今日仍存于人世。
即使如此,他尚不足三旬,卻已帶有種風燭殘年的滄桑感覺。
聽到此言,秦玄王朱誼漶才略顯寬慰地點點頭,緊鎖的眉頭也悄然舒展開來。他身為“大明仙宗之首”,地位崇高,權柄滔天,可每當面對這位長子時,卻總是感到一種無力回天的悲涼。
又是一陣輕微的咳嗽,秦玄王世子朱存樞再次發聲,目光堅定地注視著案牘后的父王,朗聲道:“父王,當今天帝雖幼,然而其施展的各種手腕卻是老辣非常,萬不可掉以輕心?!?br/>
“萬萬別忘記成都蜀王府的慘痛教訓……”
提到此處,秦玄王世子的臉上涌現出一絲驚懼之色,瘦削的身體也隨之微微顫抖。那個成都蜀王府盡管不如秦玄王府這般威儀尊崇,但也同樣是自明朝開國之初傳承至今的“初代”王府,且鎮守川中二百余載,勢力非同小可。
即便是這樣,天帝亦毫不猶豫,僅因蜀王未能及時供給朝廷大軍征戰所需的軍餉與糧草,便直接將其貶爵為秦玄王。
“哼!”
聽聞長子提及成都蜀王府之事,案牘后的秦玄王朱誼漶亦流露出一抹心有余悸的神情,但手中動作并未放緩,將那封已然略微褶皺的密函置于桌案上的燭火之上,化作一縷灰煙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