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熾炎永不熄滅
"陛下,獸族鐵騎真的會來襲嗎?"
望著尤世威漸漸消失在視線盡頭,沉默許久的皇家馬廄監督曹化淳終于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恐慌。
身邊的天子雖然在隱居時默默無聞,但登基以來展現的智謀令眾人贊嘆不已。
盡管心中覺得獸人攻至王城猶如神話,但看天子如此鄭重,曹化淳也不禁暗自嘀咕。
萬一獸人真的踏足王城腳下,不僅朝政將動蕩不安,萬一王城之外的"圣靈陵園"受到侵犯,天子好不容易建立的威信也將蕩然無存。
"也許吧..."
聽到這,文書后的朱由檢微微瞇起雙眼,搖頭不置可否。
盡管按照“未來”的記憶,統一了各部落的獸人酋長皇太極在無法突破堅固的"寧靜之壁"后,會選擇穿越蠻荒之地,直撲王都,將戰場從遙遠的東陸轉移到內陸。然而,歷史的車輪已偏離原有軌跡,朱由檢心中并無十足把握。
但無論如何,多做準備總是沒錯的。
想到此,朱由檢回想起剛才與尤世威的對話,嘴角勾起了一絲笑意。
尤世威的名字或許不及"末世三雄"那樣響徹云霄,但在大明王朝搖搖欲墜之際,他依然堅定,試圖力挽狂瀾。然而,崇禎皇帝天生多疑,始終未能賦予他重任。
直至李自成率軍猛攻榆林時,兄弟倆被城中軍民推舉為領袖,率兵對抗李自成,但終因寡不敵眾,與胞弟一同敗于李自成之手,最后兄弟倆英勇犧牲,為國捐軀。
如果加上他們在天啟元年,在"遼沈之戰"中英勇戰死的長兄尤世功,尤家三兄弟都為大明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堪稱"滿門英烈"。
有這樣一位勇猛將領坐鎮居庸關與昌平鎮,并能與盧象升的薊鎮遙相呼應,朱由檢感到安心許多。
悉悉索索...
輕柔的腳步聲響起,親自送尤世威出宮的司禮監首席執筆者王承恩返回,再次步入溫暖的書房。
朱由檢揉了揉略感疲倦的眉心,意味深長地問:"這兩日,朝廷可還平靜?"
王承恩身為朱由檢的親信侍從,地位尊崇,手中握有強大的"東廠",連駱思恭的錦衣衛也在名義上受其管轄,權勢滔天。
無論是宮廷的秘辛,還是外界的動蕩,都逃不過王承恩的洞察。
"陛下英明,"紅袍加身的司禮監執筆者擦去額角的微汗,恭聲道:"已有監察使開始質疑宰相……"
提及此事,王承恩的神色變得嚴峻,眼中閃爍著一絲憤恨。
李國普作為如今帝國大明的首席宰相,地位尊崇無比,平日里誰敢輕易玷污他的名譽?
特別是在這個大明帝國日益繁榮,接連贏得輝煌勝利的時代,身為宰相的李國普自然“功績昭著”,可那些朝廷上直言無忌的監察使們卻依然不顧生死地質疑宰相,羅織的罪名竟是荒謬的“尸位素餐”。
王承恩深知,這些監察使表面上針對宰相,實則在向天子的權威發起新的挑釁,試圖揣測天子的立場。
他們的動機并不難猜,放眼整個帝國,唯有當年那個號稱“正義滿朝”的東林派擁有這樣的影響力。
或許過去的東林派尚顧忌天子的手段,但從“陜西民變”后,與南京勛貴結盟,他們的底氣便大增,似乎絲毫不懼怕天子進一步的“清算”。
他們對入朝執政的渴望并未消退。
當然,這些監察使并非毫無準備,近來坊間已漸漸流傳起關于“閹黨殘余”的流言。
畢竟,李國普當初能入閣,確實得益于當時的“九千歲”魏忠賢的提拔,而且他們都來自直隸肅寧。
可以預見,用不了多久,朝中的監察使們就會將“閹黨殘余”的污名扣在李國普頭上。
更關鍵的是,天子對朝廷的詭譎局勢始終保持沉默,不表明立場,這無疑助長了監察使們的囂張氣焰。
"嗯……"朱由檢微微點頭,依舊平靜,又拿起一封奏章遞給司禮監執筆者,吩咐道:"這封奏章交給宰相府,讓他們仔細審議吧……"
看到這一幕,王承恩心中一沉,瞳孔微微收縮。作為司禮監執筆者,所有通政司送來的奏章都要經他過目。
如果他沒記錯,天子手中的這封奏章,出自薊遼總督劉詔,是他的請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