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太師困境(上)
崇光大帝朱由檢一行在京城外的幽谷中漫步,神器局內,近期政壇的紛爭又掀起了新的波瀾。
承天門外,吏部府邸威嚴矗立,百余名手持利劍的士兵來回巡邏,街道兩旁,披著飛魚紋飾錦衣的密探靜靜守望,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氛。
吏部府邸的大殿內,平日指點江山的朝臣齊聚一堂,然而此刻并未如預期般慷慨激辯,偌大的殿堂里靜得連時間都仿佛停止了流轉。
大殿中,除卻數十位身著緋色官袍的重臣,還有吏部的僚屬縮在角落。朝臣們的面無表情與僚屬們眼中深藏的恐懼和震驚形成鮮明對比。
原本,朝臣們聚首是為了審議薊鎮總督劉詔的辭職請求,然而會議甫一開始,氣氛就變得微妙。更有甚者,直言內閣首輔李國普應當回避,由他人主持今日廷議。
廷議又稱廷舉,是崇光大朝針對三品以上高官或封疆大吏的一種特殊選拔方式。開國初期,均由天子親自主持,直到“土木之變”后,廷議權力漸次轉移至文官,由吏部尚書掌控。
若吏部尚書因病或其他原因缺席,便由內閣首輔代理。這一傳統延續百年,已成共識。當初,天子朱由檢即位后,立即處死了引起民憤的“閹黨”要員——吏部尚書周應秋,此職便一直空缺。因此,今日的廷議,理所當然應由現任內閣首輔李國普主持……
未曾料到,甫一開始,尚未等樞密府首輔李國普揭示議題,竟有幾位不知深淺的六部諫官挺身而出,直言薊疆督軍劉詔乃昔日邪派宦黨核心,首輔與魏忠賢同為北方肅寧之地的出身,理應避嫌退避。
為此,副輔劉鴻訓與東宮學士孫承宗勃然大怒,痛斥這些諫官濫權,居心叵測。
一番鬧劇過后,雜亂的官署漸漸平息,重歸往日的秩序。原本應成為焦點的薊疆督軍劉詔辭職之事,此刻卻無人再提。畢竟,即便是首輔李國普也心知肚明,今日朝議不過是一場形式,劉詔當年攀附魏忠賢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能存活至今已是奇跡。
想到這里,廳中官員們心中皆是一凜。雖盧象升,薊疆總兵,日前奉召回京朝見天子并未引起太多波瀾,但這并不代表在場之人對此事一無所知。盧象升,天啟二年登科,即便與在座各位相比資歷尚淺,更不用說朝廷上下多數人了。
然而,那時初登帝位的天子借著東林黨魁錢龍錫回京輔政之際,執意將盧象升推上了薊疆總兵的高位。
想到此處,官員們紛紛倒吸一口冷氣,眼中閃爍著異彩。角落里的六位諫官更是神色復雜,呼吸急促。盧象升才剛回京,天子就拋出了劉詔的辭職奏章,意圖昭然若揭。
多半,天子是打算強行扶盧象升上薊疆督軍之位。
"咳……"
正當眾人思緒紛飛,坐在首席的首輔李國普輕咳一聲,目光嚴峻地掃視一圈廳內,隨即起身走向廳外。既然天子交付的任務已完成,他已無心忍受那些異樣目光。
見此,副輔劉鴻訓欲言又止,無奈地搖頭,目送他的背影離去。相識數十載,劉鴻訓大致猜到了這位同窗好友的想法。
不出意外,今日的朝議或許是李國普行使首輔權力的最后一次了。
近來的流言蜚語已讓李國普煩不勝煩,天子在此刻推出薊疆督軍劉詔,其用意太過明顯。
"閣老……"
見李國普起身離場,許多官員起身致意,心中泛起淡淡的苦澀,首次覺得紫禁城中的天子似乎有卸磨殺驢之嫌。當初登基之初,全賴李國普竭力穩定朝綱,甚至不惜對權貴下手,收回京師軍權,身為文官之首的李國普從未從中作梗。
如今東林黨剛剛顯露出復興的跡象,天子就要舍棄首輔李國普了嗎?...
無端地,眾人內心涌起一陣兔死狐悲的悲涼情緒。
一些平日與李國普交情深厚的議員紛紛起身,主動致意送行。
一時之間,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離愁。
然而,大理寺卿和都察院的御史看到這一幕,交換了一個眼神,皺紋滿布的臉上悄然綻放了一絲會心的微笑。
盡管他們并非出身于精靈森林的勢力,卻與那個曾被稱為“正義充盈朝廷”的政治派系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系,特別是大理寺卿,與精靈森林領袖錢龍錫關系親密。
當年錢龍錫重返帝都協助執政,正是大理寺卿曹于汴從中斡旋。
內閣首席大臣李國普原本是前任九千歲魏忠賢親自提拔,并且與他共享故鄉之情,如果不是顧慮到天子的立場,恐怕早就被冠以“邪派余孽”的惡名了。
但當前的局面還算不壞,天子推出薊鎮總督劉詔,這或許是對李國普的一個信號,也是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要李國普承受不住朝廷內外的紛擾,主動辭職歸鄉,那么精靈森林的人士再次入朝執政的日子就不遠了。
畢竟,閣臣中,東閣大學士孫承宗本就是精靈森林的一員,就算有次輔劉鴻訓,也無法單獨抗衡。
六部尚書里,吏部尚書職位空缺,戶部尚書和兵部尚書皆為天子的心腹,地位超然且對派系斗爭漠不關心,估計也不會從中阻撓。
更重要的是,與幾年前的孤立無援不同,如今他們精靈森林有南方貴族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