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降軍圍城(下)
同一天。
位于錦州城正西方,一百二十里開外的寧遠城,如今成了大明在關外的最后一道防線,守護著遼西通道。不遠處,便是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的山海關。
天啟二年,廣寧失守,面對洶洶而來的女zhentie騎兵,遼東經略熊廷弼與巡撫王化貞意見不合,曾提議舍棄錦州與寧遠,退守山海關。
然而,在遼東總督孫承宗的堅持下,朝廷并未放棄關外領土,以寧遠和錦州為基礎,逐步構建起固若金湯的"寧遠-錦州防線"。
那時,遼東將門家族因其"忠誠無私"受到孫承宗的贊揚,逐漸被委以重任。
孫承宗因"黨爭"被迫卸任歸鄉后,接替他位置的幾位遼東巡撫大多沿用了孫承宗的策略,對當地的將門世家多加籠絡。
但真正讓這些將門凌駕朝廷之上,是因為"臨危受命",在緊要關頭被提拔為遼東巡撫的"智者袁"......
在成為遼東巡撫之前,袁崇煥從未涉足遼鎮之地,孤軍奮戰的形象使得一些質疑之聲不絕于耳。
為了穩固自身地位,袁崇煥倚重忠誠的將門世家,特別是祖大壽引領的家族勢力,他們逐漸壯大,成為不可小覷的力量。
大約半年前,天子城的繼承者,憑藉“錦州大捷”和重新啟用山海關統帥馬世龍,以及寧遠防御使周永春等策略,成功令祖大壽變得謹慎,甚至一度心生退意,打算交出兵權。
然而,在妹夫“吳襄”的極力勸阻下,雄心壯志的祖大壽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表面上對王庭盡忠,私下里卻更加嚴密地掌控著,尤其是那支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
半月前,遼東巡撫畢自肅奉命進京述職,周永春代替他鎮守寧遠,祖大壽心中那塊沉重的石頭終于徹底落下,讓他松了一口氣。畢竟,周永春曾是他上級,萬歷年間亦有提攜之情。
有了周永春坐鎮寧遠,祖大壽不敢公然違抗命令,他能做的就是將“關寧鐵騎”保護得更加緊密。
...
...
穿越飛檐走壁,穿過江南風情的庭院,來到府邸深處的祖家大廳,身為遼東副統帥的祖大壽身穿素雅常服,淡然品茗,茶葉是前幾天從南直隸剛購得的珍品。
除祖大壽外,正堂內還有兩位健碩的男子,同樣神情輕松,談笑風生。其中一位與祖大壽有三分相似的青年是家族的“樂少爺”,另一位則是近年來在遼東聲名大噪的吳襄,即祖大壽的妹夫。
“大哥,咱們的探子已經查明,包圍錦州的那幾萬大軍并非女真部落,而是昔日歸順女真的漢軍和蒙古難民。”
短暫的歡笑聲后,臉色白皙,不似一般武將的吳襄收斂笑容,神色認真地向坐在首位的祖大壽拱手報告。
調動兵馬雖需得到兵備道衙門的許可,但現在周永春坐鎮錦州,那個空有其名的衙門又能如何?
祖大壽一聲令下,數百鐵騎從寧遠出發,直奔錦州方向,發現了那些所謂的“女真大軍”的哨崗。
“呵…”
...
在神秘的曙光照耀下,高座上的祖大壽輕輕一笑,臉上掠過一絲預見一切的神情。盡管寧遠身處遙遠的內陸,他家族那密布天下的“情報之眼”卻比遼東巡撫在錦州城的耳目更為敏銳,自然了解毛文龍在皮島和袁可立在登萊鎮,皆未曾收到有關女真部族調動軍隊的蛛絲馬跡。
這樣一來,錦州城外那浩蕩的軍隊只能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廣寧城內那數萬“王師”和蒙古難民。
聞言,祖大樂放下即將觸唇的茶杯,憤然抱怨:“大哥,女真蠻夷肆虐也就罷了,這些漢人降兵竟也敢虛張聲勢,膽敢欺到我們祖家頭上?”
“他們連圍困錦州都不敢,還妄圖窺視我的寧遠?”
自從女真的古老酋長努爾哈赤建立王國并自封大汗,他便設立了象征權力與榮耀的八旗制度,將麾下英勇善戰的女真戰士編入其中,交給子弟統領。
隨著建州女真在遼東領土的不斷擴張,聚集的“蒙古難民”日益增多,努爾哈赤著手組建了“蒙古八旗”。然而,他對于那些投降和收編的“王師”并不看重,長期以來,僅僅視其為消耗的炮灰。
直到皇太極繼位,這些漢人降兵的地位才有所提升。然而在以軍功論英雄的大金國,這些戰斗力低下的隊伍仍然無法登堂入室,平時僅在女真核心地帶活動,以維護后方的安寧。
祖大樂怎么也沒料到,皇太極竟會把這些漢人降兵全部調遣至廣寧,由昔日投靠大金的佟養性統率。而佟養性則率領這支所謂的“敗軍”離開廣寧,直逼錦州,這的確有些離奇。
“慌什么……”
祖大壽輕輕抬起眼瞼,不滿地瞥了堂弟一眼,不置可否地搖搖頭,接著轉向身邊的“妹婿”問道:“錦州那邊有什么異動嗎?”
吳襄連忙起身回答:“巡撫大人那邊最近派人頻頻催促,要求我們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