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泰興王
"衍圣公真的這么說嗎?"
在兗州城西的“泰興”王府里,近六十歲的泰興王朱壽鏞輕輕揚眉,略帶驚訝地望向面前畢恭畢敬的“幕僚”。
"小人怎敢欺瞞王爺?"
看到朱壽鏞露出疑惑之色,“幕僚”連忙從懷中取出一封信,恭敬地呈到朱壽鏞面前的案幾上。
隨手接過,確認信上的未開封的火漆封印和獨特的標記后,泰興王朱壽鏞微微點頭,平靜地說:"好了,下去領賞吧。"
"多謝王爺,多謝王爺!"
...
在風雪交織的寒冷之夜,朱壽鏞的聲音如同來自神秘領域的天籟,讓傾聽的“信使”宛如聽見了神界的回響。他不顧嚴寒,穿越冰封的曲阜,只為傳達那一句至關重要的話語。
看著“信使”漸漸消失在雪地的背影,書桌后的泰興王朱壽鏞輕輕哼了一聲,面龐上掠過一絲輕蔑的神色。
此人喚作劉三,乃兗州城內聞名的“冒險者”,自小游蕩世間,每日悠游度日,以智謀為生存之道。按常理,他與劉三這樣的草莽人物應毫無交集,然而,誰又能料到,狡黠的劉三竟有一位如夢似幻的妹妹,令現任圣殿守護者孔胤植為之傾倒。
盡管受限于圣殿的戒律,孔胤植無法正式接納她入府,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對她寵愛有加。因此,無所事事的劉三也借此機緣,“地位攀升”,成為了孔胤植在暗中與外界溝通的“密使”。
若非如此,劉三恐怕終生無緣踏入泰興王府的門檻...
悉悉索索...
細微的腳步聲喚醒了沉思中的朱壽鏞。他問,聲音慵懶:“一切準備就緒了嗎?”
見是親信侍從來回,朱壽鏞淡然開口。他對劉三這類冒險者雖有不屑,但念在孔胤植的情分上,仍會施舍些許恩惠,以免招致對方的怨恨,引來不必要的紛擾。
“王爺請放心,一切都已照辦。”侍從連忙躬身回應,同時補充:“我打聽過了,劉三進城時特意易了裝扮,魯王府的人應該沒察覺...”
朱壽鏞的神情平靜如常,但聽到這里,嘴角不禁閃過一絲滿意。看來劉三還不算愚蠢,懂得隱藏行蹤,以免暴露于魯王府的“耳目”之下。
一旦真相敗露,他那位名義上的“兄長”就會知道他又秘密接觸了曲阜的孔家。他撕掉信函上的火焰印記,微微瞇起眼睛,快速瀏覽信中的內容。
信簡短明了,只寥寥數百字,轉瞬之間,信已被泰興王丟進書案邊的火盆,化為灰燼。
“河道總督張九德...”
短暫的沉默后,朱壽鏞低啞的聲音在書房中回蕩,引起一旁立著的老宦官詫異地抬起頭。孔胤植的信中竟涉及到這位新任的河道總督?難道孔胤植還想重提舊事,驅逐這位剛剛上任不久的地方大員?
作為朱壽鏞最信賴的親信,老宦官深知許多秘密,其中包括關于圣殿府邸的內幕。凡是在濟寧任職的官員,上任后的首要之事,必定是前往曲阜,向圣殿守護者表示敬意...
自王國建立以來的兩個多世紀,眾多胸懷"公正"的官員揭示了衍圣公府的諸多罪行,只是他們無一能逃脫衍圣公府無可匹敵的威勢,要么被調離至偏遠之地,要么被迫辭官歸鄉。
"殿下?"
片刻后,老太監按捺不住內心的疑惑,面對朱壽鏞迷茫的目光,謹慎地問道:"這位衍圣公究竟意欲何為?"
"孔胤植請求本王聯合皇族,與他的衍圣公府一同驅逐河務總督張九德出濟寧,山東兵馬總指揮楊國柱也要重返濟南。"
"作為交換,他會動用衍圣公的權能,保證本王將來能順承爵位..."
話音落下,書房里的氛圍變得凝重,主仆二人靜默無言,只有角落的火盆時不時發出噼啪聲。
"殿下,那位天子可非等閑之輩啊..."
良久,憂慮的老太監打破了書房的寂靜,臉上滿是毫不掩飾的恐懼,渾濁的眼睛閃爍出銳利的光芒,瘦弱的身體微微顫抖。
當年東林教派的聲勢何等浩大,但他們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重返京師執政,其領袖錢謙益更是以黯然離職收場。除此之外,天子對待皇族的態度顯得"鐵石心腸",絲毫不見歷代天子對皇族的庇護。
成都的蜀王僅僅因為不愿負擔軍隊糧草,就被貶為郡王,家族財產被大量剝奪;而山西大同的代王更為凄慘,僅因名下的生意與張家口堡的晉商有過交涉,就被剝奪王位,貶為平民。
若是我們殿下真的與衍圣公府聯手,動用皇族力量迫使天子改變決定,難保不會重蹈那兩位王府的覆轍。
"顧不了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