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收網(下)
“此言當真?”
乾清宮溫暖的書房內,大明朝的天子滿面震驚與憤怒,盯著錦衣衛指揮使,激動的身體微微顫抖,案幾上剛點燃的燭光因他的咆哮聲搖曳不定,映照著他憤怒變形的臉龐,增添了幾分神秘。
“敬請天子過目!”
意識到自己話語的沖擊力,錦衣衛指揮使并未多加解釋,而是從懷中掏出幾封書信,高舉過頭。
看到這一幕,同樣驚駭的司禮監秉筆快步上前,主動接過書信,并遞至朱由檢面前。天子迫不及待地展開信件,僅片刻,他白皙的面頰微紅,頸項青筋凸顯,低沉的咒罵讓書房內的侍從不禁倒吸一口冷氣,心中翻騰起驚濤駭浪:
“逆賊,好大的膽子!”
大約一炷香后,案幾后的天子用力將書信擲在地上,冷漠地問:
“李若璉人在何處?”
根據錦衣衛小旗李若璉信中所述,現魯王之弟泰興王朱壽鏞不僅在當地橫征暴斂,漠視人命,更肆意收養賓客,其中包括不少“白蓮教余孽”。李若璉通過近日走訪,從百姓口中得知一個更為驚人的消息:萬歷末年被朝廷捉拿的“白蓮教首領”王森的獨子王好賢,長時間居住在泰興王府,被尊為“貴賓”。
直到天啟二年,繼任的白蓮教首領徐鴻儒起義失敗,其軍隊隨之瓦解,王好賢才慢慢隱匿于市井。然而民間流傳,王好賢在徐鴻儒敗落后離開山東兗州,依靠泰興王的資助,在河北一帶悄然發展信徒...。
伴隨著這封信函,還呈上了泰興王對生靈如草芥,強權欺凌的鐵證,字字如劍刺入心扉,令人心顫膽寒。
"稟陛下,李若璉已經動身回京,估計再過兩日便能抵達。"
錦衣衛統領洛思恭不敢有片刻遲疑,立刻上前一步,恭敬回答,心中卻暗暗揣測。
難怪歷任天皇對皇家宗族始終戒備森嚴,畢竟老朱家族的血脈中確乎流淌著動蕩的因子。
先是明成祖朱棣借"靖難之戰"問鼎皇位,接著正德年間又有"寧王之亂",如今崇禎時代,又出了個雄心勃勃的"泰興王",暗中與白蓮教勾結作祟。
朱由檢聞言,深深點頭,對面前的錦衣衛統領吩咐道:
"等他回京,立刻召他進宮見我!"
"謹遵圣旨。"
盡管久居高位,見過無數風雨,但洛思恭此刻心中仍不免一陣悸動,喉嚨干燥,聲音略顯沙啞。
"傳令河務總督張九德,讓他整頓兵馬,隨時等待我的指令!"
還未等洛思恭情緒平復,天皇威嚴的聲音在乾清宮暖閣內如同雷霆般炸響,殺氣騰騰,令人毛骨悚然。
"奴婢遵旨。"
聽聞此言,一旁的司禮監筆帖式也連忙應諾。半月前,御馬監督曹化淳已帶領東廠密探前往河南南陽,調查唐王世子與世孫離奇死亡的真相,如今宮中只剩他一人侍奉左右。
短暫的沉默后,怒火未消的天皇猛然站起,大步走到暖閣的另一邊,盯著墻上的領土圖下令:
"傳令登萊巡撫袁可立,令登萊總兵周遇吉率五千兵馬,火速前往濟寧府,以防萬一。"
嘶!
此言一出,暖閣內頓時一片倒吸冷氣之聲,眾人包括洛思恭在內,臉上盡是震驚之色。
山東總兵楊國柱乃軍中老將,曾效力于宣大總兵楊肇基麾下,更在天啟二年的徐鴻儒叛亂中立下赫赫戰功,絕非常規的平庸將領所能比擬。
尤為重要的是,楊國柱出身低微,因楊肇基的賞識才有機會踏入仕途,與山東各方勢力并無瓜葛,始終對朝廷忠心耿耿。
他手下的士兵雖不能與邊疆精銳相比,但也絕不疏于訓練,足以應對普通盜匪,維護一方平安。
然而即便如此,天皇仍執意召回登萊總兵周遇吉,并派他率領五千兵馬駐守濟寧府?
要知道,登萊鎮設立之初就是為了制約遼東半島的建州女真,其士兵的裝備供給皆與遼鎮精銳看齊,戰斗力遠超尋常衛所的士兵。
天皇此舉意欲何為?難道是要挑戰天穹的極限嗎?
忽視了兩位大臣臉上流露出的恐懼,大明的天子朱由檢僅是默默注視著眼前的神秘地圖,耳邊回蕩著窗外傳來的風吟,低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