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天子決斷
“眾位賢臣,吾大明如今應當何去何從?”
天子之音如冬日寒泉,清澈卻帶著刺骨的冷意,與群臣中燃燒的憤怒形成鮮明對比。他端坐龍椅,神色淡漠,似乎對這一切早已胸有成竹。
“嗯……”
朝堂之上,群臣的私語聲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沉思的寂靜。幾位熟諳戰事的文臣,在恭敬地向天子示意后,走向殿中央的巨大沙盤,那里繪有邊疆之地的地形,他們凝視著宣府的輪廓,仿佛能從中洞察天機。
天子朱由檢見狀,微不可查地搖頭,繼而望向兵部尚書,詢問:“王大人,你有何見解?”
雖有密報稱,野蠻的女真三王子莽古爾泰率軍數萬,圍困錦州,但朱由檢內心并無過多波動。莽古爾泰此舉太過直白,幾乎證實了他早先的推測——女真之主皇太極正謀劃一場更大的行動,欲借道蒙古,突襲薊鎮。
被天子點名,兵部尚書面色肅穆,緩緩站起,卻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步履沉重地走到沙盤前,目不轉睛地盯著那片代表宣府和大同的地方。
良久,王在晉收回目光,轉向天子,聲音中帶著一絲遲疑:“稟告陛下,宣大乃京都屏障,城池堅固,護城河深邃。”
“而陛下不久前剛增派了一萬勇士守衛,以林丹汗之軍力,妄圖攻占宣大,不過是癡人說夢。”
身為大明兵部尚書,王在晉的話分量十足,他從容的態度讓朝臣心中暗自贊同,平息了幾分憂慮。
只要林丹汗無法攻陷宣大,等到朝廷解決掉蠢蠢欲動的建州女真,當前的四面楚歌之局將迎刃而解。
“但請陛下明鑒,如今我大明國勢艱難,不宜多樹強敵……”面對天子審視的目光,王在晉硬著頭皮,言語間透露出猶豫。
嘩然之聲瞬間在乾清宮內響起,內閣首輔李國普和次輔劉鴻訓更是驚訝地看著這位“天子親信”。
雖然王在晉沒有明說,但其暗示顯而易見:是否應允林丹汗的“貿易”請求?
此舉豈不是有損朝廷威嚴?
數日前,朝廷剛剛昭告天下,同意恢復對察哈爾部的“歲貢”,對于商人們期盼已久的“貿易”一事,卻只字未提。
現在,朝廷難道要自食其言?尤其是在蒙古大汗已率領大軍出現在宣府邊界之時……
然而,王在晉的提議,是在權衡國家利益與尊嚴之間的抉擇。在未知的奇幻世界里,每一步決策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牽動著帝國的未來。
若是我們真的應允了林丹汗關于“靈魂交易”的祈求,暫且不論野心昭然的林丹汗是否會撤去他那籠罩大地的魔軍,單是對我們的勇士,那些守護光明之子的士氣,便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王本兵,你可知曉,你的建議將引領我們至何方?”閣樓中,內閣首輔李國普狠厲的目光如烈焰般燃燒,他的手重重拍在古老的木椅上,聲音中滿是憤怒與失望。他瞪視著兵部尚書王在晉,那雙眼中仿佛能看到未來的黑暗。
面對著內閣首輔那仿佛來自深淵的質問,王在晉低頭沉默,心中如同翻涌的暗潮,復雜而痛苦。他知道,這所謂的“靈魂交易”將對帝國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林丹汗選擇的時機太過精準,就像一把尖刀插入心臟最脆弱之處。
王在晉心中不禁生出疑惑,難道真有朝中之人,在暗地里給林丹汗“點撥”,引導他找到了帝國的命脈?過去的一年里,天子親自出手,終于平息了困擾帝國多年的“幽靈叛亂”,穩固了后方。然而,帝國的暗角依然藏匿著各種“貪婪者”。
且不說那女真之主皇太極,正從遼東之野傾巢而出,除非有不可抗力,否則絕不會空手而歸。這意味著,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已成定局,即使延續數月亦不足為奇。
在這樣的時刻,國內的“貪婪者”怎會放過這個機會,譬如南方的“智慧學派”以及那些權貴,他們可能利用自身影響力,像昔日的“陜西民亂”一樣,阻滯漕運,導致糧食無法及時送達。
要知道,京師乃至周圍數百萬軍民,皆依賴南方的漕糧維生。一旦城中糧盡,后果將危及帝國根基,達到前所未有的嚴峻程度。
更令人憂慮的是,天子前不久整頓了“宗室”及衍圣公府,即便想從山東、河南等地調糧,只怕也不會順利。在運河之上,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危機的導火索。
“閣老請息怒...”
眼看閣樓中的氣氛劍拔弩張,兵部尚書沉默如石,天子又久久未表明態度,司禮監秉筆急忙扮演起調解者的角色,快步上前,將怒氣未消的李國普勸回到座位上。
“靈魂交易...”
“建州女真剛剛興起魔軍,緊接著林丹汗便揮軍北上,分明是要挾持我大明,將其置于刀鋒之上..”
待乾清宮閣樓再次恢復平靜,天子輕聲的話語如夜風拂過,飄入眾人耳中。聞此言,眾人心中皆是一顫,錯愕的目光轉向那位沉思的天子,而一直沉默的兵部尚書王在晉,眼中閃過一絲激動,似乎重新燃起了希望。
莫非,天子也察覺到了這場交易背后的隱患?
“畢卿家..”沒有理會手下人驚疑交加的眼神,朱由檢將目光轉向一旁的戶部尚書,問道:“當年與諸蒙古部族的靈魂交易正常進行時,我朝廷每年都有哪些收益。”
專業之事,當交予專業之人處理。這一點,朱由檢心中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