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剛入幽燕就抓人
就可以想象,從90年代開始,我國對未來發展規劃,就已經很長遠,考慮的是幾十年后的事情。
本質上來說,所謂的國家能力,就是國家將自己的意志、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能力。
其中汲取財政能力、合法化能力以及強制能力,都離不開對基層的掌握。
那么趁著這個機會,步步打破封建地主、鄉紳對農村的壟斷,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就是最好的選擇。
因此總的來說,趙駿要做的事情,一是目光長遠,把科技發展,普及基礎教育,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當作未來的百年計劃。
二是樹立農會這個與地主鄉紳階級對立面的組織,通過官府的扶持和幫助,加強農會對農村的掌握,朝廷再通過農會,讓農會貫徹朝廷的意志。
如此環環相扣,就能把曾經遠離中央控制,所謂皇權不下鄉的民間基層與上層聯絡起來。
中間唯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官府能否與農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官府被地主鄉紳賄賂,造成農會形同虛設。
這就考驗監管力度。
對于這一點趙駿不擔心,監管力度大小往往在于最高掌權者。
明朝朱元璋時期監管力度就極大,之后的皇帝慢慢開始松懈,才造成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
而趙駿現在才35歲,不出意外的話,他還能執政至少30-40年,甚至50年也說不定。
如此漫長的時間,足夠他把政治監管完善,并且常態化。也足夠培養幾個一直能貫徹他意志,把他的思想傳承下去的接班人。
所以趙駿對大宋的未來發展還是非常樂觀。
他在三月二十九日離開了臨城,繼續北上,每到一地,先在地方上暗訪一日,若發現貪官污吏、鄉匪惡霸、壓迫陋習,都要進行嚴懲。
若是地方官吏做得不錯,他就會進行表揚。然后召集當地官員以及農會成員,一一講解破除陳規陋習的思想。
雖然他也可以以后回到中央再直接發布政令,但這中間畢竟隔了很多層,中央的意志不一定能貫徹落實到位,比起趙駿親自講解,效果會差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