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考驗!
茹瑺在兵部尚書位子上坐了已經四年多,是老朱身邊五位尚書中在位資歷最久,接觸老朱最多的一個。(刑部尚書此時空缺)
他能在老朱身邊這么久,成為洪武朝在尚書位子上干得最久,且沒有起落貶斥的頂級高官,靠的就是公正求實。
被皇帝點名問到,茹瑺稍稍一頓,拱手施禮道:“陛下,臣以為可試行。歷朝歷代以來,對冶鐵都十分重視,奈何總是收效甚微。如今我大明軍中多配炮銃,也因鑄煉技藝不當而時有損毀。這位鴻正道長據說是神人授藝,是否屬實臣不好妄加品評,但既然他愿意自籌資耗冶鐵,試試總無妨的。”
這話就說到老朱心里邊去了,人家自己出銀子研究煉鋼技術,考慮的還是通過軍械品質提高戰斗力,有些人怎么就知道潑冷水呢。
還說什么信不過人家,怕人家勾結北元。如果舍得出九顆稀世珍寶的水晶球去挑起北元內亂,不遠萬里帶回高產作物精心培育都算勾結北元。呵呵,這種人俺老朱是有多少要多少。有些個文人啊,就是心眼太小了。
老朱這兒正因為聽了茹瑺的幾句話感到欣慰,另一邊就又冒出不和諧的聲音:“茹尚書此言差矣,以一國之力鑄炮尚有損毀,更遑論一己之力。你說試試無妨,可試試就不要礦石,不要炭薪了嗎?你等兵部官員,只知道索取軍械,抱怨損毀,哪能明白礦石采挖不易,冶煉所耗甚巨,匠戶疲勞之重。”
說話的是工部尚書王儁(jun),噴完了茹瑺,又朝御案后的老朱拱手施禮:“陛下,臣以為此例不可開。各地盜礦者不計其數,若有此為例,恐人人效仿,天下不靖啊。且工部統計內庫存鐵已逾三千萬斤,各布政使司存量倍之,當今天下國泰民安,軍需不乏,臣正欲奏請陛下詔罷各處鐵冶,與百姓休養生息,再開一冶已無必要。那鴻正若是真有手段,倒不如將他調用工部,主持冶鐵鑄械,也算才盡其用。”
這點小心思,可逃不過老朱的法眼。不就是怕有人能弄出更好的鐵來,讓工部上下無光嘛;把人弄到工部,出了成績就變成工部的,里子面子全都有了。還特么詔罷各處鐵冶,軍需用鐵是夠了,那民間呢,百姓就不用鐵了?而且人家說的是要改良冶鐵技術,和庫存夠不夠用有關系嗎?
不等老朱再次點名,兵部左侍郎齊泰也搶著發言了:“陛下,臣以為王尚書言之有理。冶鐵所涉者,軍國之要務也,豈能戲于莫名道人之手。且圣明天子治國,在仁德,而不在軍武。那鴻正以軍武之事鼓吹陛下,其心可誅也。臣有聞,臘月及上元間,鴻正曾以怪異鮮菜貢陛下。數千里之遙,徒耗民力,只為私欲媚上,此乃奢靡腐墮之風,長此以往舉國正氣將蕩然無存。臣請陛下誅此獠,以靖天下。”
齊泰可不是討論的態度,而是在進諫,說完之后就匍匐在地。大有你老朱不答應的話,我就絕不起來的意思。
“臣附議!”一個人跪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還有同伙。工部左侍郎孫顯也跟著跪了下去:“以軍武鼓吹皇上,以食色諂媚君父,此乃奸佞所為。陛下,此例不可開,此風不可長,誤國誤民啊!”
王儁也想跟著附議一下,但看到老朱鐵青的臉色,硬生生把自己柔軟的膝蓋挺了起來。另外三位在場的尚書,更是看都沒有看這兩個貨。想死沒問題,但是請死遠一些。
老朱是有愛聽臣子們說些直言真話的習慣,可老朱不是傻子呀。你特么一點干貨沒有,字字句句都是奔著要人命去的,還把他新年期間接受詹閌進貢,小小奢侈了幾天的事情抖出來,甚至上升到了禍國殃民的級別。不得不說,真尼瑪是活膩了。
此時此刻,朱元璋的內心簡直是氣急敗壞,可這兩個人的話至少表面上是在憂國憂民,他還真不好表現出多少憤恨來。
強行把胸腔里的郁結之氣疏導開了,擺出一副溫和無害的表情:“二位愛卿怕是對鴻正道長有所誤解,從北平急送鮮菜確有其事,但那都是鴻正道長小心謹慎,將新培育作物呈來給朕匯報的。那新作物一旦培育有成,在下田種植也能有千斤之收成,朕是日思夜想難以成寐,倒叫愛卿擔心了。不過此事還須保密,只限于你我今日談論,出了這門就休得提起了。”
大臣做錯了,還得皇帝溫和道歉,這是沒天理了啊。按照幾位大臣對老朱的了解,這倆人不會有好果子了。為了這點事殺人不至于,只是他們的升遷之路要就此到頭了,不但升無可升,還得不斷下降,至少在洪武一朝已成定局。
其實跪在地下的倆貨也正后悔呢,本以為今天表演一番耿直和大義,怎么也能在皇帝面前加點分,哪知道卻是這么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