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低調進廠
船機廠的職工家屬區主要在蔣家園一帶,但船機廠七八十年代得到很大的發展,沒有在老廠原址基礎進行擴建,而是在緊靠造船廠的郭家園村征地建了新廠區。
蓄電池廠原本是船機廠的一個配套車間,主要配套生產船用柴油機的啟停電池以及其他船機廠內部所需的蓄電池產品。
八十年代中期蓄電池車間為擴大對外銷售業務,在郭家園村建了占地約二十畝的新廠房。
虹橋路西南方向,就是沿江郊區了。
雖然這一片已經劃入市區范圍,但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公路兩側都是低矮的密集民房;九十年代中后期,這里成為東洲著名的紅燈區。
一間間入夜后就亮著粉紅小燈的按摩房、洗腳房,分布在破舊的小巷深處。
船機廠在郭家園村的新廠區面積將近三百畝,不算特別大,但倘若將附近沿江布局的造船基地算上,還是頗有些規模的。
蓄電池廠僅僅是占到其中很小的一個角落。
從虹橋西路往南,有一條通往廠區的專用道路。
柏油路面早就在載重卡車的碾壓下變得坑坑洼洼,道旁生長有小二十年的梧桐樹都快有小孩子腰膀粗細,但枝葉沾滿灰塵,在炎炎夏季灰撲撲很是無精打采。
到了船機廠的大廠區范圍內,支岔道路多是簡單的砂石路面。
蕭良將車開進蓄電池廠區,廠門直接敞開著,趴在傳達室里睡覺的年老門衛抬頭看了一眼,卻懶得走出來詢問一聲。
雖然蓄電池廠新建不到十年,但當年投資有限,廠房框架墻體都是拿裸露的紅磚砌成,作為框架的混凝土柱子也裸露在外;紅磚有些風化痕跡,磚縫里積滿灰塵。
蕭良下車后,眺望從東往西依次排布的三座跨度二三十米、高逾七八米的高大廠房,整體布局跟他前世十年后所見沒有什么大的變化,應該是改制變成私人企業后,簡單做了外立面的粉刷。
空氣里彌漫著淡淡的酸澀氣味。
鉛酸蓄電池和膏及電解液配制都會用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但站在廠房外就能聞到酸氣,應該是生產過程中酸性廢氣直接排空了,沒有做任何的處理。
這時候有一輛卡車停在第一車間的大門前,幾個打著赤膊的工人,正將一塊塊鉛錠從卡車里搬出來,放到平板手拖車的鐵框里。
“防護措施比較簡陋!”錢少斌從手提包里拿了口罩分給蕭良、周軒、張叔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