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奈何給太多
熊志遠除了他在華興集團投資部的本職工作外,最近兩個多月主要還是幫泛華商業牽線搭橋,從香港轉口貿易業務領域,挖掘經泛華綜批市場商品出口海外的潛力。
香港的轉口貿易異常發達,主要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前,受到西方歐美國家嚴厲的經濟封鎖,內地絕大部分商品必需先從香港入境,打上“香港化”標簽后,才再轉出口第三方國家或地區;很多國家與地區的商品,也同樣需要先進口到香港。
轉出口貿易主要是特殊時期經濟封鎖以及貿易制裁政策下的產物,這也畸形的造就了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
以航運、港口作為主營業務的華興集團,這些年能發展壯大起來,也與建國以來大力參與了轉出口貿易航運業務直接相關,長期以來與香港、東南亞等地的轉出口貿易商保持著密切的業務聯系。
在正常的零售批發業務之外,泛華綜批市場的新戰略思維,意在深度挖掘、培育東洲及附近地區的小商品及其他輕工制造業潛能與優勢,推動貿工聯動、產業集群化發展,促進國內外的批發貿易業務。
其中對外貿易是一個重點。
雖說改革開放這些年,東洲也有一批加工外貿型企業發展起來,但多以港資臺資以及日韓外資企業為主,東洲絕大多數的中小民營企業,對外貿易還處于萌芽階段。
就目前階段,泛華綜批市場的新發展戰略,有著這個年代同業者遠不及的高度,又跟華興集團的主營業務,跟香港的轉口貿易中心港地位,高度契合。
這也是熊志遠說服華興集團投資泛華商業的一個關鍵原因。
泛華商業有做大的潛力,華興集團自身又有直接的資源扶持泛華商業做大;泛華商業發展壯大之后,又能促進華興集團的主營業務。
閉環堪稱完美!
把這一模式做通之后,華興集團在珠江參與投資的綜批市場也可以得到借鑒,甚至可以在制造業發達的沿海區域,參與更多的綜批市場的投資。
沒有這一關鍵業務邏輯的存在,哪那么容易讓華興集團短短三五天時間里,決定掏出真金白銀出來?
華興集團注入泛華商業的三千萬港元里,有一千萬是熊志遠個人出資。
這也是熊志遠從業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投資。
熊志遠作為熊氏第三代子弟,在家族基金里占有不小的份額,但家族基金里的資金以及相應的股權等資產,熊志遠是沒有資格動用的,只能領取固定的開銷。
而他個人作為華興集團投資副總裁,職務薪資也是有限的。
他五月中旬正式拿出一千萬港元,參與對泛華商業的注資,對他個人來說絕對是大手筆,由不得他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