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借座城池
朱允炆眉頭緊鎖,他心里清楚,宋忠應該是尚未收到自己警示其小心行事的指示,就已然遭遇不測了。想到此處,他也不再有絲毫耽擱,立刻傳召群臣前來商議對策。
猶記那日,當黃子澄提出需要選派一員大將前去征討朱棣時,朝中大臣們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大致擬定了兩個人選。其中之一乃是歷經沙場、寶刀未老的長興侯耿炳文;而另一人則是名門之后、現任當朝太傅的曹國公李景隆。
然而,最終之所以未能敲定究竟派遣何人出征,實則是由于朱允炆認為,不論是耿炳文也好,還是李景隆也罷,讓他們去對付兵力不過區區不足一萬之眾的朱棣,未免有些大材小用,猶如殺雞動用宰牛刀一般。
只是令朱允炆始料未及的是,宋忠竟然會敗得如此干脆利落!更為糟糕的是,這場敗仗不僅輸得迅速,還白白地送給了朱棣三萬多人馬。
當朝堂之上的臣子們面面相覷,看著宋忠丟失城池的奏報時,眾人皆是面色凝重。事已至此,局勢緊迫,刻不容緩。
兵部趕忙給出了應對之策,緊急調動了整整三十萬的精銳部隊,并妥善協調好了各類軍需輜重物資。但至于具體由誰掛帥出征,這等關鍵決策終究還需當今圣上親自定奪。
朱允文內心其實更傾向于直接啟用李景隆作為統軍大將。首先,李景隆乃是他的太傅,師生情誼深厚;其次,李景隆自小就勤奮研讀各類兵書,對兵法謀略可謂爛熟于心;
再者,李景隆和自己有著親緣關系,乃是實打實的自家人,其才能也一直深得太祖皇帝的鐘愛與贊賞。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李景隆與燕王朱棣頗為熟悉,對于朱棣的用兵之道及作戰策略自然也知之甚詳,如此一來,在戰場上便可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然而,齊泰和黃子澄兩位大臣卻力薦使用耿炳文掛帥出征。他們給出的理由亦是充分:其一,耿炳文可是如今尚存于世的少數幾位歷經無數戰火洗禮的老將之一,他所參與過的戰役數量之多,恐怕遠超在場眾人一生所食用飯菜的總和,這般豐富的戰斗經驗無疑是克敵制勝的關鍵所在。
其二,盡管李景隆確實是朱允炆的近親,但他同時也是燕王朱棣的表親。出于這種復雜的親屬關系,難免會讓人對李景隆的忠誠度產生一絲疑慮。基于以上種種考慮,齊泰始終堅定地主張應當先任用耿炳文為將。
朱允炆也是微微頷首,表示對兩位輔政大臣意見的認同。既然這兩位經驗豐富、足智多謀的大臣都如此認為,那他又何必再多言,況且,此次出征的可是整整三十萬精銳之師啊!而反觀他那位四叔朱棣,麾下不過區區三萬人馬罷了。
想到此處,朱允炆的信心愈發堅定起來。他深知耿炳文乃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由其率領大軍穩扎穩打地向北推進,定然能夠旗開得勝。于是,朱允炆當機立斷,立即傳旨點將耿炳文。
不僅如此,為了彰顯對耿炳文的信任與器重,朱允炆還特意將朱元璋昔日賜予朱楩的征虜大將軍軍銜封給了耿炳文,使其成為這支北伐大軍當之無愧的統帥。一時間,朝堂之上眾臣皆對朱允炆此番決策稱贊有加。
接下圣旨后的耿炳文深感責任重大,但同時也滿懷豪情壯志。他暗暗發誓定要不負圣恩,一舉攻克北平,將朱棣擒拿歸案,以報皇恩浩蕩。就這樣,耿炳文率領著三十萬大軍在朱棣連續攻克著北平周邊各個州府縣城的同時,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北伐之路。
在這段日子里,無論是身處皇宮深院之中的朱允炆,亦或是朝堂之上的齊泰、黃子澄等一干大臣們,仿佛不約而同地將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拋諸腦后。
此人便是那南逃而去的朱楩,如今他究竟處于何種境況?他身在何處?又正在做些什么呢?有哪些人正受命追捕于他?是否已經成功將其擒獲?所有這些問題,竟無一人予以關注。甚至就連被朱楩強行擄走的方孝孺,也無人去惦念他此刻是否安然無恙。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實在是由于這二十余天的時光當中,發生在北方的那場由燕王朱棣所挑起的叛亂,不管是從其規模之大,還是形勢之嚴峻來看,都遠比只會一味逃竄的朱楩要更為引人注目得多。如此一來,就連朱棣自己都忘卻了,其實他那位排行第十八的弟弟朱楩,才是率先挺身而出對他進行反抗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