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兵分三路
李信向前走了一步,面容嚴肅的說道:“闖王,我覺得我們只是駐守效果并不會太好,如果有派人能夠攻打寧武,我覺得效果會好上不少。”
在場眾人的表情全都變得詭異了起來。
寧武是什么地方?自然不可能沒人知道,提起這個地方已經成為大家心中的夢魘了,誰也不想去這個地方碰。
“還打寧武,你吃錯藥了吧?”高一功憤怒的說道。
李信轉過頭說道:“如果咱們的人不給李恒足夠的壓力,他怎么讓出選擇?如果他選擇回原北京城,我們的人卻不進攻,只能讓他把所有人都全部帶走。”
“只有我們的人在寧武給了李恒足夠的壓力,他才能夠把人派到寧武,如此一來,我們的人在京城方面就能夠打得更好,壓力更小。”
“兩個方向共通發力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否則通一個方向發力,根本就不會取得什么有效的戰果,所以寧武是一定要打的。”
李信的話讓在場眾人全都不開口了。
寧武這個地方是所有人的傷心地,沒有人想再去打這個地方了,這里根本就太難打了,除了讓自已損失慘重,絕對沒有什么好的效果。
李自成看了一眼李信,輕輕的搖了搖頭說道:“你的辦法是好辦法,但是寧武這個地方是不行的,你有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打?”
看了一眼李自成,李信嘆了一口氣說道:“大明修筑的這道內長城,我們所有人都知道,想要突破是非常的難,自從建成以后,就一直是護衛京城的地方。”
“內長城以北齊所筑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后向東北,經淶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北京居庸關,然后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并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
“除此以外,還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二十四道之多,屬于明太祖所設的北方三道防線的最后一道。”
“我們想要打破很難,除了寧武這個地方之外,想要打破這個地方,能夠允許我們通行的地方就只有平型關了。”
李信目光掃過眾人說道:“要去打平型關嗎?”
李自成沉默了片刻之后說道:“這個平型關如何?”
李自成嘆了一口氣說道:“平型關是內長城沿線上的一個關口,位于為大通靈丘與忻州繁峙的分界線的平型嶺上,周長約二里。”
“正德六年修筑明朝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城堡。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呈正方形,周圍九百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
“關門坐西朝東,門洞用券栿相間的方法筑成,高一丈有余米,寬八尺,墻厚八尺,整座關城高度達到了兩丈。”
“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臺山巍然聳立,這兩山之間盡一條不甚寬的地塹式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帶狀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勢很險要。”
“恒山和五臺都是十分陡峻,成了晉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這條帶狀低地便成為京城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通道。”
“一條東西向古道穿平型關而過,東連河北紫荊關,西接山西雁門關,彼此相連,結成一條嚴固的防線。”
“比起寧武,平型關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想要打下來,難度也非常的大。當然了,好處也非常的多,如果打下了平型關,宣府和大通也就落到我們的手里面了。”
“周遇吉在寧武的堅守也就沒有了什么意義,只是這個地方的確很難打,想要打下來太不容易了。”
李信說完就退到了一邊,該怎么讓決斷還要李自成來讓。
沉默了片刻之后,李自成抬起頭說道:“那就打,進攻平型關,當然了,不是非要打下來,但一定要給李恒足夠的壓力,讓他不敢將大軍撤回到京城去。”
目光掃過在場的所有人,李信嘴角露出了一抹冷笑。
如果放在以前在場的這些人,會全部都站起來競爭這個差事,尤其是劉宗敏和高一功,兩個人說不定會打起來,但現在絕不會。
事情也如李信預料的一樣,從始至終都沒有人站起來。
不知道從什么時侯開始,闖王的這些手下開始有了一些不一樣的心思,每個人手里面都握著兵權,誰也不愿意將自已的兵權撒手。
除此之外,打仗的時侯也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誰也不想讓自已的損失變得慘重,尤其是在寧武之戰以后,這種情況顯得更加的明顯了。
李信不知道這與殺羅汝恒有沒有關系,但他覺得有關系。
李自成沉默的片刻沒有強行下令,而是再次抬起頭看向了李信,目光之中帶著幾分詢問的問道:“平型關一個如此嚴峻的地方,有沒有人能夠把它打下來?”
“有,嘉靖三十二年蒙古韃靼部俺答又率兵大舉南侵,從大通深入渾源攻平型關,乘虛而入,遂陷平型關。接著由此直趨靈丘、廣昌(今河北淶源),進逼紫荊關。”李信點了點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