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難民來臨,張羽頭疼
三天之后。平川城外,已經聚集了一大批吃不上飯的難民。他們頂著寒風,就坐在平川城外。目測人數將近八千人,當然這其中還有老弱婦孺。“有沒有人坐過木匠活和鐵匠活的,可以直接進城,有肉吃!”趙小義騎馬,來到難民的面前。“我!我做過木匠!”“我做過鐵匠!”…………基本所有接觸過這些活的人,為了活命,都紛紛舉手。趙小義自然知道這里面是有一點水貨的,可是現在沒關系,只要有膽子舉手的,他都要。拉進去,讓黃吉和云班來調教處理。最重要的是人數,只要是精壯男子,一定可以幫助黃吉和云班分擔一些壓力。很快,趙小義就拉走了上千人。“有沒有會針線活,會織布的”趙小義又問道。自然又是一大堆人舉手。趙小義也是毫不猶豫的拉了進去。昨天已經開始飄小雪,溫度驟降,現在織布出來,是為了這些人抵御寒冬的。只要用布衣塞入棉花,就是一件簡易的棉衣。在冬天,一件棉衣,對一個普通老百姓來說,就是一件救命的東西,跟糧食一樣缺一不可。趙小義又拉走了七八百人。“大人,讓我們進城吧!我們也可以干活啊!”“不要留我們在這里,只要給我們一口飯吃,讓我們干什么都可以啊!”“求求你了大人,救救我們這些可憐的人吧!”…………剩下的六七千人,紛紛涌上來,對趙小義展開了哀求。“放心,我們張大人說了,只要你們來到了平川城下,就受他的庇護,每個人都有飯吃,餓不死!”趙小義朗聲。“青天大老爺啊!”…………眾人紛紛跪拜。那是打心底里,將張羽當成了救世主。因為他們這些難民,是從各處縣城,不斷碰壁過來的。其他地方非但不給飯吃,還暴力驅趕他們,很多人都死在了這種暴力之下。在其他縣令的眼里,他們根本就不是人。“城里已經煮了粥,一會排好隊,每個人另一碗,不要鬧事,張大人說了,鬧事者,殺無赦!”趙小義恩威并施。他知道,這些難民要是發起狂來,是絕對很難處理的。現在就是要給他們活下去的希望,才能將這些人利用起來。其實農民的要求真的很低了,只要給口飯吃,活得下去,他們就絕對不會鬧事。可惜現在大齊病了,病入膏肓,以至于連百姓最基本的條件都不能滿足了。一個時辰之后。一輛輛馬車拉著煮好的白粥,來到了城外。城外搭建起了幾個粥棚。難民一擁而上。楊冠軍帶著陷陣營的人,拔出明晃晃的橫刀,才將場面給鎮住,難民才開始乖乖排隊。這就是以德服人。張羽站在城墻上,看著密密麻麻的難民。不由得嘆了一口氣。遠處還有很多難民正在朝這邊跑來。照這種趨勢下去,未來一個月內,平川城外聚集的難民一定會超過十萬。十萬張口,每天都要吃飯。每天消耗的糧食,就是個天文數字。頭疼。“秦先生,這確實是個嚴峻的任務啊!”張羽擰著額頭說道。“我相信主公是有辦法的,這些都是活生生的百姓,若是餓死了,是平川縣的損失!”秦良這時候倒是不著急了。反正他做好運籌便可,煩心事,張羽去處理。不過他是真的相信,張羽可以做到。“先生為何不說,是大齊的損失”張羽瞇著眼睛,對上了秦良的目光。“大齊視百姓如草芥,看不上的東西,談何損失”秦良反問道。“哈哈哈!百姓如水,皇帝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張羽微微一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秦良的眼睛微微睜大,呢喃著這句話。“先生沒聽過這句話”張羽反問道。“主公,如今天下即將大亂,您作何打算”秦良詢問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先保住平川縣,讓每個進入平川縣的人安居樂業,吃得飽穿得暖,再想其他的。”張羽拍了拍秦良的肩膀,接著說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有些東西,不要看得太簡單。”秦良聽聞此言,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說完,張羽就下了城頭。來到了擴充的校場內。此時此刻,已經有上千名被選中的難民,聚集在校場之內。這些人,各個都是十八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的男人。而且身材高大,都是精壯中的精壯。這些人站在校場中間,列隊以待。張羽站到了高臺上,然后掃視著這些人。“想不想吃飯”張羽朗聲問道。“想!”上千人齊齊應答。“城外有你們的親人,想不想讓他們也吃飽穿暖”“想!想!想!”眾人目光如炬。都熱切的看著張羽。“那就像一個男人一樣,拿起武器,守住平川城,只要我在,平川城在,我就保證你們餓不著,你們的親人也餓不著。”張羽抑揚頓挫的聲音,點燃了眾人心中的熱血。“記住了,任何膽敢進犯平川城的人,都要像一個男人一樣,保衛自己的家,保衛自己的親人。”“來年開春,每個人都能分到土地,都能種糧食,收成都是你們自己的。”張羽的話,就像是興奮劑一樣。這上千難民,仿佛馬上要拿起武器,跟張羽沖鋒陷陣一樣。“但是我丑話說在前頭,要是有人達不到我的要求,那就滾出這里,這里只要男人,不要娘們。”“是!”眾人轟然應答。“練!給我往死里練。”張羽下達了命令。五位軍侯,變成了五個嚴厲的教官,開始按照最基礎的,對這一千人開始了嚴格的操練。處理好校場內的事情,張羽第一時間來到了木匠鋪。現在人手夠了,他要來聽一聽,黃吉還能發什么牢騷。城區擴充了之后,木匠鋪也擴充了十倍不止。張羽將黃吉所有需要的資源,都第一時間傾斜過來了。“黃吉!”張羽直接找到了黃吉。........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