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王猛的提議
說到這里,王猛仿佛已經進入了狀態,揚天長嘆,然后慷慨陳詞又道:“我大秦天王乃千古仁君,不忍萬民受苦,生靈涂炭,興義兵于關中。清修疾惡、勸課農桑、有便于俗,篤學至孝、義烈力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綜儒學,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咸熙,百揆時敘。于是兵強國富,垂及升平,十幾年來蕩平割據,東到大海,西至疏勒,飲馬瀚海(貝加爾湖)一統北方萬里江山,民心所向,陳公何不歸降天王,與我共創大秦盛世!”
王猛果然胸有韜略,才思機辯不亞于諸葛亮,一番話聽似言之鑿鑿,無法辯駁。
東晉朝廷幾十年來確實不思進取,好歹有個桓溫整天叫嚷著北伐,但卻是為了自己積累政治資源,等待篡位時機,而其他人連北伐的勇氣都沒有。
雖然王猛口才比諸葛孔明差,但作為零零后新時代受過新教育的小伙兒陳望又豈非曹魏司空王朗所比?
陳望忽然仰天大笑起來,令眼前的王猛和幾十萬人盡皆莫名其妙,笑得在馬上渾身顫抖,好像王猛說了一個極其幽默滑稽的相聲片段。
其實他是在用笑聲來拖延時間,內心在緊張地思考著應對之詞,畢竟這是當著幾十萬人面在說話,說的話還會傳頌出去,其實就是在對天下人說話。
正在大家滿腹狐疑時,陳望止住笑聲,不疾不徐地道:“王公謬也,您也是飽讀詩書之人,論語·里仁中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雖經永嘉之亂,大晉王室被迫南渡,但上至公侯世族下至士人百姓中的忠勇之士紛紛南來,幾十年來從未放棄過收復故土,攘夷尊王之心,而大司馬桓溫和先父太尉陳謙王師所至,江北晉人無不簞食壺漿,夾道相迎,此乃盡人皆知,可見民心所向仍在大晉,華夏神州豈是一西北胡虜所能統治?王公高才,若是肯棄暗投明,在下定當向今上極力推薦,保舉為尚書仆射!”
一席話更是有憑有據,圣人講了,父母有錯,可以提出來,但你不能不拿他們當父母,這是最起碼的孝道,對待大晉也是同理,忠孝不分家嘛。
而桓溫、陳謙北伐,還有其他那些比如褚裒、殷浩、謝萬等人不成功的北伐,也都打到北方了,淪陷區的晉人百姓也確實夾道歡迎,歡欣鼓舞。
這其實也是陳望當年不殺桓溫,一圖痛快的原因。
王猛臉色一陣紅一陣白,但非凡人可比,他雙手在空中虛拱,大聲道:“我大秦天王陛下,雄才大略,文武奇才,擁兵百萬,猛將千員,古有商湯討夏,武王伐紂,今有高祖滅秦,自古天下有德者居之,乃是天意不可違,陳公寥寥數萬人馬,何以違抗天師,如螳臂當車耳!天王陛下求賢若渴,已在長安建造豪華府邸,欲拜晉帝司馬曜為公,謝安為尚書令,桓沖為驃騎將軍,陳公為司隸校尉,還望陳公早投明主,悔之晚矣。”
陳望暗笑,給整個東晉一共修了四座府邸,其中就有我的,苻堅還真是大方,連我的官職都規劃好了,司隸校尉,那可是中央一級的高級官員,嘖嘖嘖。
但他面色一變,正色駁斥道:“王公何必以勢壓人,我大晉雖兵微將寡,但皆乃忠義敢死之士,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說到這里,王猛仿佛已經進入了狀態,揚天長嘆,然后慷慨陳詞又道:“我大秦天王乃千古仁君,不忍萬民受苦,生靈涂炭,興義兵于關中。清修疾惡、勸課農桑、有便于俗,篤學至孝、義烈力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綜儒學,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咸熙,百揆時敘。于是兵強國富,垂及升平,十幾年來蕩平割據,東到大海,西至疏勒,飲馬瀚海(貝加爾湖)一統北方萬里江山,民心所向,陳公何不歸降天王,與我共創大秦盛世!”
王猛果然胸有韜略,才思機辯不亞于諸葛亮,一番話聽似言之鑿鑿,無法辯駁。
東晉朝廷幾十年來確實不思進取,好歹有個桓溫整天叫嚷著北伐,但卻是為了自己積累政治資源,等待篡位時機,而其他人連北伐的勇氣都沒有。
雖然王猛口才比諸葛孔明差,但作為零零后新時代受過新教育的小伙兒陳望又豈非曹魏司空王朗所比?
陳望忽然仰天大笑起來,令眼前的王猛和幾十萬人盡皆莫名其妙,笑得在馬上渾身顫抖,好像王猛說了一個極其幽默滑稽的相聲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