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服軟?
第387章386服軟?
朝廷又出大事兒了。
雖然大部分官員都無法在為藩王選擇封地一事上發表意見,似乎事不關己,可是嘉靖皇帝命令還是進入了所有京官的視線。
就在當晚,許多酒肆花坊的掌柜老鴇發現,往日喜歡往自己這里來消遣的老爺們似乎一下子全部消失了。
官員們當然不是因為手頭拮據或者良心發現,選擇遠離這些場所,而是三三兩兩匯聚在好友家中,談論起藩王封地的事兒。
在外面說起這些事兒來,免不得人多嘴雜。
而此時,大明朝內閣閣臣嚴嵩和徐階的府上,就來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他們都是來拉近關系和打探消息的。
而像吳山、楊博這樣的六部堂官家里,來的人也是不少,甚至太常寺卿高拱家里,來客也是絡繹不絕。
拉近關系,自然是因為這些人都是當朝的頂級權貴,他們即便是隨意的一言一行,可能就會決定官員們未來的仕途。
打探消息,則是想知道他們打算推薦哪些地方成為新的藩王封地。
他們當然不是想推薦自己的家鄉成為新的藩王封地,事實上,朝廷每當冊封藩王都繞不過幾件事兒。
一是在封地建造標準的親王府邸,選址自然是封地城中心最佳位置,至于這些地方原來的房主都會被以極低的價格強行收走他們手里的房契。
二則是親王的采邑,親王前往封地之前奏請,皇帝會直接賞賜大片土地這樣的慣例。
皇帝賜予親王的土地,少則百頃,多者數千頃。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賜予的土地并不是產權的轉移,也就是土地所有權轉移到藩王頭上,而是把依附于田地之上的賦役轉給王府。
原來此前賜與王府及內外勛戚的莊田已有定例,即每畝由官府征銀三分,交足了王府應得的數量之后,其余部分歸官府,當地百姓往往以這塊土地上的剩余收入來支付官府的其他賦役。
但是到了弘治時期,弘治皇帝打破了以前的定例,批準王府在新賜與的土地上自行收稅。
這樣不僅減少了國家的部分收入,同時也大大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