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牙行和港口
“以廣德所見,按照太祖的設計,其商稅實際是通過牙行收取,現如今牙行卻利用和官府之間的關系,對來往客商進行盤剝,而所得之利多半未入國庫。”
明朝對于商業稅收的征收,首先就是運輸貨品稅和庫房存儲稅等。
工稅是采礦業、造船業、軍工、織造、窯冶、燒造、造紙等手工業,各地貨商的貨物在“塌房”進行儲存時,收取稅錢三十分之一,中介費三十分之一,存儲費三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一。
“塌房”,其實就是官府經營的“官牙”,也就是官店,朱元璋時期為保證商品流通避免無序堆放而修建的店面,經營者即為牙行。
除此外,還有私人牙行,他們需要按時向官府繳稅獲得牙貼,否則即為“無證經營”。
“通州五十余家牙行,每年繳稅銀四千余兩,這僅是一地.”
魏廣德還在那里侃侃而談,而裕王也大致摸清楚魏廣德的意思。
要想收商稅,那就從牙行入手,整頓牙行,而要快速獲得銀錢,則可定一港口進行海貿。
整頓牙行曠日持久,不過卻可以收到大量商稅,畢竟商品是需要流通的,而牙行掌握著流通渠道,只是這行水很深。
簡單點說,短期內要增加國庫收入就是只有開海一途,定一個港口進行海貿并以此收稅,這是魏廣德參考后世“特區”搞出來的試驗田。
“你先前說的那個廣州和泉州,如果要孤來做出一個選擇的話,你覺得那里最好?”
裕王開口問道。
魏廣德以為裕王會選擇更有利于大明長期利益的整頓牙行著手,沒想到裕王還是希望解決短期內財政緊張的問題。
他收住之前的話頭,只好說道:“選擇那里通商,這就需要看殿下想要的目的。”
“我記得你當初說過,如果給那些海商一條活路,他們就不會再去做倭寇,為禍地方了,是吧?”
裕王問道。
“是的,倭寇大多其實是海商,現在加入倭寇的則大多是海邊無以為計之人,他們不能靠海吃海,就只能投倭寇。”
魏廣德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