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俞大猷為副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朔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發展到明朝中期開始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之所以會有此情形,自然少不得新建伯王守仁的影響。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子,謚文成,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明朝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統軍征戰。
因他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天居住,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后世一般稱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中,其實就充分體現出他已經將儒、釋、道三角融會貫通,是三教思想融合的產物。
王守仁生于明朝成化八年,死于嘉靖七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進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
自刑部主事起,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辰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兩位是靖遠伯王驥和威寧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
陽明心學形成到傳播時間并不長,所以在現今大明朝還遠遠達不到和流傳數百年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地步。
雖然朝中不少官員自稱陽明心學的傳人,不過魏廣德還是讓人查過,其實王陽明收的入室弟子并不多,許多表示信奉心學之人或是看了楊守仁的著作,或是因為聽了他的講學才開始了解,學習心學的。
查到的這些東西,其實和后世魏廣德知道的情況還是略有出入,最起碼在后世不少人以為,心學形成之后很快就在大明廣為傳播,并和理學分庭抗禮其實是不正確的。
實際上,陽明心學的傳播地域長期集中在南直隸、江西和浙江一帶,據說在王陽明悟道的貴州也有一定的影響,或許是當地生員大多親身聽過王守仁講學的緣故,陽明心學流傳的核心地域其實是工商業與舉業興盛之地。
大明朝科舉最牛逼的省份前三位是哪里?
自然就是南直隸、浙江和江西,心學傳播范圍也在這里,自然就給后世人以為,官員大多出自心學的印象,由此還產生錯覺,心學在大明朝傳播很厲害。
南直隸、浙江和江西本就是大明朝工商業發達之地,三地不管是地理上還是人員流動都極為緊密,王守仁本就是浙江余姚人,后又在江西為官的經歷,讓他的思想在這里快速傳播自然不足為奇。
現今科舉實行八股取士,極其控制人民思想。
而王守仁的心學如一股清流,注入了人們的思想,導致人們極其崇尚心學心學強調知行合一,反對程頤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強調理全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