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致仕、拿人
其實鄒應龍的奏疏他看了,除了覺得言之有物外,并無其他,嚴家那么多罪行居然都不提,而且扣在嚴嵩頭上就只一頂教子不嚴的帽子,實在是太簡單了。
“徐閣老選擇鄒應龍上這份奏疏,怕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很深的考慮。
應該說,徐閣老看人很準,若是換成旁人,很可能就是像以前那些人一樣,細數嚴家父子無數的罪證,可這真的好嗎?”
“為何不好?”
聽到魏廣德發問,裕王不由得開口說道。
“那些所謂嚴家父子的罪行,其實大多是出自帝心,他們都是按照陛下的心思在做,只是都是朝臣不喜,反對的,而嚴家父子說他媚上也好,貪腐也罷,他們其實都是在一邊按照陛下的旨意做事,順便掙得一份好處。
陛下是明白人,老話都有皇帝不差餓兵,他又怎么能要嚴嵩一邊要頂住朝臣反對,一邊還要滿足他的心意。
有些事兒,陛下明白,只不過我們看做的貪腐,其實是陛下在酬功。”
魏廣德侃侃而談道:“那些所謂罪行,放進彈劾奏疏里,不僅不會有用,反而會讓陛下認為明著是彈劾嚴首輔,實則針對的是他。
所以以往的彈劾,大多前功盡棄,特別是發動的人越多,說錯話的可能越大,難保其中一兩句就惡了陛下。”
說道這里,魏廣德抬頭看了眼裕王,迎上他的目光,魏廣德直接說道:“若陛下有心讓他離去,只需要一份很空洞的彈劾就可批紅,那里需要細數什么罪狀。
難道,大明朝還要出現第二位被處于極刑的首輔嗎?”
前面的話,裕王是明白的,嚴嵩做的事犯眾怒,根本原因都是因為他父皇要做,而朝臣反對,不過最后一段話,卻讓裕王清醒過來。
雖然結果讓他很不滿意,可是不由得深思其中道理。
大明朝閣臣,夏言是第一位被明正典刑的大臣,還是以內閣首輔身份。
不管夏言該不該死,這無疑都是一個污點。
如果,嘉靖皇帝真的還要處罰嚴嵩的話,那么就意味著嘉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