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520又見丁憂
義烏兵,其實就是伴隨著戚家軍的聲名鵲起才最終名滿天下的。
在戚繼光招募前,根本就沒人對那個地方多看一眼。
在原有歷史上,義烏兵在抗倭戰爭中英勇殺敵、保境安民、且傷亡人數少,這喻示著他們不會只為抗倭而存在。
自從嘉靖招募義烏農民、礦工入軍后,從軍尚武成為了當地民風,他們慢慢規模擴大,也慢慢成為明朝最依賴的王牌軍隊,這支隊伍也開始走向神州大地。
而在倭寇剿滅后,義烏兵或者說戚家軍更是跟隨戚繼光,從富饒的江南調往苦寒的北方邊境,與邊軍一起守衛帝國的長城屏障。
不過,這個時候的戚家軍已經被稱為浙兵,是作為客軍營兵出現在北方。
浙江義烏兵憑著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先進的裝備、有勇有謀的性格特點,讓他們稱為明朝一支戰斗力最強的精銳部隊,也是被譽為“16世紀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浙兵跟隨戚繼光南征北戰,因此浙兵變成了各個地方的守護神,哪里有需要就哪里有他們的身影。
他們幫忙鞏固各個地方的國防,提高軍隊的實力,更是作為帝國的主力,在萬歷朝鮮之役發生后,第一時間出征。
“烏武勇之名甲于天下,而南御倭北御虜盡召烏兵矣”。
這些,也直接導致明朝后期出現了“浙兵半天下”的說法。
剿倭戰爭結束后,時任兵部右侍郎殷正茂提請浙兵留營,因為怕倭寇又東山再起。
廣西調募浙兵則是在隆慶至萬歷初年,主要是因為“獞猺”亂起。
福建除在抗倭時候留戍的浙兵,依然陸續調募浙兵。
南直隸初募浙兵也是在嘉靖倭患時期,之后亦有調募浙江義烏善水者充營兵,而其它地方也因為各種原因調募了浙兵。
成也蕭何敗蕭何,因浙兵聲名鵲起時,明朝整體軍力反而呈現出下滑的狀態,概因有事調募浙兵,主兵未練或練而未達效果。
其實,趙炳然的奏疏,也全然不是告狀之語,而是預測到了不少東西,不管他出于何種目的。
而且,明朝中后期“浙兵半天下”時,浙江已成“疲省”。